《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4~2015)》由总报告、分报告、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附录五个部分构成。总报告对2013~2014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2015年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报告围绕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分别从居民个人、企业法人、政府公信和网络信用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思考;行业研究报告针对近年来发展迅速且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零售业、快递服务业、第三方支付业、快餐服务业四个领域的信用缺失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分析;专题研究报告从城市信用环境和市场信用建设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和“义乌市场信用指数评价”研究项目的最新实践;附录分为地方信用建设实践、高校信用教育实践和信用建设大事记,分别介绍了8个城市和5所大学的信用建设实践和信用教育探索,以及2013年、2014年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信用事件。上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总报告是对2013~2014年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总体概括。总报告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项重点诚信建设,以及开展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建设三大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提出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基本完成、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的条件下,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信用监管、加快信用立法、完善惩戒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等。
分报告是本报告的分析重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应在允许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探索建立一元化的“公共征信机构”和多元化的“民间征信机构”并存的个人征信模式;应在不断完善企业商事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提高监督效果、完善信息披露、加强部门联动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应在增强政府信用意愿、提高信任水平和完善信用法治体系的同时,探索开展政府信用评价的公信力建设理念;应在充分认识影响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环境、法律、市场、监管等制约因素的前提下,从网络生态、网络道德、信用管理、网络执法、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升网络信用建设水平。
行业研究报告是本报告关注的焦点。针对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的社会服务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设方向:应从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完善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关系、开展信用评价与信息公开等角度提高综合零售业的信用水平;应从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服务标准、放宽市场准入等角度提升快递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应从杜绝虚假交易、惩戒虚假宣传、防止信息泄露、加大投诉处理等方面规范第三方支付业;应从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品牌发展、行业标准、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快构建快餐服务业的信用体系。
专题研究报告是本报告的特色内容。为了配合《纲要》的实施,帮助各地开展信用建设实践,报告中分别介绍了由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和“义乌市场信用指数评价”两个研究项目。前者通过对123个抽样城市的信用环境评价,遴选出排名前50位城市(TOP50)名单,指出当前影响城市信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投资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加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后者通过对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信用总指数(YMCI)和各分类指数的运行分析,揭示了开展市场信用监管与提升市场活力的内在关系和特点。
附录是本报告的重点延伸。为了提高市场信用监管的效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全面促进社会持续繁荣,本部分分别对哈尔滨等8个地方城市的信用建设情况和上海财经大学等5所大学的信用专业教育情况做了介绍。同时,对2013年、2014年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信用相关事件进行了梳理并公开了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4~2015)》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2013~2014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情况。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各地发展不平衡,加上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挂一漏万的地方在所难免。我们希冀,本报告能够为广大读者把握和判断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方向、分析和了解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基本视角和窗口。
章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同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评标专家、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研究院信用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海外教育资源评估专家、早稻田大学海外课程特约教授等职。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与信用经济、环境经济与农村经济理论、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制度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目前主要在研课题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居民信用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研究”(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WTO框架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信用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国家信用立法起草专项研究”(课题组专家)、北京市发改委项目“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与社会信用管理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课题负责人)、“YMCI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监测研究”(课题负责人)等。主要著作有《朝阳模式:朝阳社会服务管理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信用发展报告》、《义乌市场信用发展报告》、《信用社会》(20集VCD音像系列教材)、《诚信史话》等。
田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财经论坛》编辑室主任兼网络与信息室主任、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财政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5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财贸所)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部委等课题16项,完成研究报告近20篇,完成专著《信用环境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1部。
胡晟盛: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音像协会高级顾问。曾担任《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副总编辑、《经纪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现代名人辞典》常务编委、《中国科技精英谱》常务编委、《中国21世纪经纪人实务丛书》编委会主任。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7月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财政学、比较税收学、货币银行学、市场学、中国经济政策等。曾任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亚洲研究学院研究员(1998年2月~200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1984年12月~1995年2月)。主要兼职有国家工商总局四川市场监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4年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年至今)、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2008~201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项目协调人(2010~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项目顾问(2006~2008年)。
杜丽群: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是外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流派、信用理论与政策、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其他主要兼职有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党建网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山东省教育厅“泰山学者”、“重要人才工程”评审专家、山东荣成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家顾问。在《经济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科学》《政治经济学评论》《财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消费者报》《经济参考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在其他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部,出版合著、教材和译著十多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加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多次赴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发表主旨演讲,主持分论坛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