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由总论、政治安全篇、对外关系篇、经济社会篇和附录构成,对2014年日本的国家战略、安保政策、对外关系、行政改革,以及能源、人口、思想意识、新闻媒体等经济社会诸领域的动态做了监测分析,对若干问题做了专题深入研讨,并收录了该年度日本大事记。
2014年,日本自民党赢得众议院选举胜利,继续掌控众议院绝对稳定多数议席,维持“一党独大”优势地位,为安倍内阁走向长期执政打下基础。
2014年,安倍内阁加紧落实“安保三支箭”,以释宪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日本自1945年战败以来时隔69年重新成为“能够进行战争的国家”,彻底告别二战后以“吉田路线”为标志的战略思路与发展路径,踏上追求“全面正常化”之路。
日本在“安倍经济学”激进的金融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下,以经济向好、通缩缓和态势步入2014年。但时隔17年上调消费税率之举,虽成为重建财政长期目标的重要一步,却对国内需求造成重大冲击,此后经济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负增长。“安倍经济学”借助日元贬值扩大出口、弥补内需不足的预期亦落空。
2014年,安倍内阁全面推行“战略性外交”。“战略性外交”注重全球视野,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强化日欧合作、推动日美欧三极协调、拉拢东南亚的一系列战略动作引人注目,但与邻国关系的改善未见实质性进展。
2014年11月,中日就处理和改善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习近平主席应约与安倍晋三首相进行了简短会见,持续冷淡的两国政治关系迎来改善契机。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会议召开,就政治法律、海上防务、海上执法与安全及海洋经济等领域展开磋商并达成共识。
展望2015年,安倍政府将继续朝着“重振日本”的战略目标前进。它以“强军”为核心,致力于整备安保法制,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完成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并积极为今后修宪制造舆论环境。为落实解禁集体自卫权,将推动修改《自卫队法》《周边事态法》等相关法律。但“安倍路线”缺乏民意认同,将面临国内制约。
面向2015年,日本经济增长的内需和外需均不足。安倍内阁继续面临人口发展、政府债务等诸多难题,仍将大力推动结构改革,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国民收入,改善投资环境,以扭转经济颓势,实现长期增长。安倍内阁将继续在追求长期改革目标与顾及短期经济增长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在内需短期难以大幅回升的预期压力下,对借助海外引擎拉动日本经济的期待将转化为压力,迫使安倍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15年,安倍内阁将继续推进“战略性外交”“俯瞰地球仪外交”。而预计在日本战败70周年之际发表的“安倍谈话”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抑或阉割“村山谈话”等,将直接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日本与中国、韩国等邻国关系的走势,也直接关系到日本在国际社会的道义形象。
2015年,中日落实四点原则共识、建立危机管控机制有望取得进展,围绕东海问题及海上合作的磋商有望深化,财金、金融、节能环保等多领域的合作以及民间、政党、地方交流将得到发展。借由国际多边场合的高层接触可能增多,国民情绪的对立将有所缓解。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改善的基础依然脆弱,政治关系的明显改善尚存在不确定性,全面改善经济关系将受到一定制约。历史转型期的中日关系,正在步入深度博弈与深度合作并行的常态。
林昶: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华日本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特约编辑。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文化、新中国对日外交。主要研究成果:《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专著,2001)、《中日关系问题报告》(合著,2005)、《中日关系报告》(合著,2007)、《当代日本报告》(合著,2011)、《中日农村经济组织比较》(合著,1997)、《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主编,2012)、《何方集》(选编,2001)、《宦乡集》(选编,2002)、《何方谈史忆人》(选编,2010),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1997)、《中国的东北亚研究》(2000)、“中日青年论坛”(1998~2003)、“21世纪的日本”(2000~2004)、“日本发展报告”(2002~2008)、“日本蓝皮书”(2009~2016)等工具书、丛书的副主编。
李薇: 女,北京市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法。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打开历史的断层》《2011~2012年日本形势回顾与展望》《日本的国家定位与历史反思》等。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日本法、亚洲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法学系教授。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法专业。 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民法、日本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日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专著,1997)、《立法过程》(译著,1990)、《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译著,2006);发表的论文有《日本的不良债权和金融振兴综合政策》、《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东京高等法院裁定:民法第九百条违宪〉判例研究》、《日本中央银行法的修改》、《日本的财政重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日元贬值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冲绳问题的复杂因素及其本质》等。
杨伯江: 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海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日本国际论坛客座研究员、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关系、亚太地区安全、日本问题。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平成日本:战后历史流变中的国家战略转型》、《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处理再考》、《中日关系50年发展演变与未来走势——兼论日本战略因素及其规定性作用》、《中日韩合作战“疫”与东北亚区域治理》、《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国际战略视角下两场“冲击”的历史比较与日本因应路径分析》、《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转变动因与前景分析》、《日本国家战略转型:认知重构与路径选择》、《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双轮驱动下的合作共赢》、《国际权力转移与日本的战略回应》、《新时代中美日关系:新态势、新课题、新机遇》、《“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日本因素》(合著)、《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与对日外交实践》(合著)、《美国对日政策内在矛盾及地区战略影响分析》、《日本强化介入南海:战略动机、政策路径与制约因素》、《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全面正常化”走向探析》、《日本自民党政治走向历史性衰退》、《从总体趋势中把握中美日三边关系》、《当前日本社会思潮与“新民族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