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的成果。书中对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努力及其效果进行了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分析、总结和展望。书中对“十一五”期间采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这些政策措施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
书中对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发现了一些被人忽视的规律性的东西,并得出了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书中对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战略思路和有价值的建议。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一些新工具、新尝试)对节能减排举措的有效性、节能减排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郑玉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杨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资源技术经济研究室原主任。
沈利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模型研究室原主任
刘满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技术经济理论研究室原主任
齐建国: 1947年出生于河北省迁西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软科学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课题,以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委托课题,内容涵盖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规划等。作为主要专家成员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等。主要学术著作包括:《知识经济与管理》、《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2011-2012、2013-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深度解析与对策》等。
张友国: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经济系作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减污降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与政策、区域协同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经济—能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著作3部,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刘诗白经济学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类)。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途径及其影响——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的分析》《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溢出-反馈效应的视角》。
樊明太: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及宏观调控政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国民收入分配与贫富差别现状调研”的主持人。
刘建翠: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与效率分析等。
张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
刘小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专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重大项目多项,获北京市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