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包括5个部分:总报告、行业篇、国际篇、地区篇和专题篇。总报告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进行了展望。行业篇重点分析了新能源、纺织服装、钢铁、水泥、采掘、汽车、机械、化工、电子信息、船舶、医药和航空航天工业的竞争力,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国际篇对全球产品空间的结构变化、工业化国家、新兴经济体和潜在新兴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地区篇评估了地区间产品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国家级园区的产业竞争力,重点评估了2000多个县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并对位居前列的产业竞争力强县的经验进行了简要总结。专题篇对社会关注的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绿色经济、国际贸易摩擦、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国产业的技术升级等。 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2012年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继续上升,但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目前仍不足美国1948年的50%。2013年中国虽然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但国际市场的份额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仍将处于上升阶段。 第二,中国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位置从边缘向中心移动,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仍居全球30位之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部分零部件的进口。传统优势产业在高端产品的制造上,仍缺乏竞争力。 第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进展有限,其引领全球创新的作用在减弱;从产品空间的结构判断,发达国家的经济仍难出现强劲反弹,经济低迷的状态仍将持续;新兴经济体和潜在新兴经济体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将对中国构成挑战。 第四,中国东部地区产业竞争力仍居强势,但总体走势趋于下降,中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趋于上升。
原磊: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工业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理论、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翻译出版译著3本,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部委委托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获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优秀论文奖。
张其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国家级及国际合作课题等数十项。自2010年以来,长期跟踪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连续组织撰写出版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真实记录了我国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和我国摆脱西方学者所设定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抵抗各种风险冲击的伟大实践,对从本土的视角去理解和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启示。当前研究重点涉及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优势演化与产品空间结构、绿色增长与低碳经济等。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新经济社会学》、《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郭朝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经济、数字经济、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