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的抢救与保护的力度,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由贵州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吸纳了国内部分学者在此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本书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06~2014年我国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包含基本数据统计、名录基本特征、保护基本现状等,并提出了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等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第二部分为专题篇。文章主要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中的民间音乐类、民间文学类、传统医药类、传统美术类和民俗类进行了基本数据统计与分析,并指出了目前这五类少数民族非遗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发展建议。
第三部分为民间文学篇。第一篇文章主要对我国不同版本和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史诗《支格阿鲁》的流传及传承现状,提出了全面与科学的保护方法与措施;第二篇文章和第四篇文章借助学者参与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亚鲁王》进行了归根情结及现实性特征方面的分析研究;第三篇文章对壮族《麽经》中的布洛陀神话母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五篇则提出了畲族小说歌的传承路径。
第四部分为案例篇。第一篇通过对我国湘、鄂、黔、渝四省(市)的各级土家族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土家族非遗传承和保护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研究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其余四篇通过对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甘肃临夏砖雕、苗族“祭祖仪式”等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本真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样化的保护措施。
第五部分为非遗经济篇。第一篇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推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非遗经济发展的传播策略;第二篇文章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非遗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地方性动力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功用;最后一篇文章结合土家族非遗西兰卡普的市场化发展的具体案例,提出了少数民族非遗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本的具体对策。
第六部分为借鉴篇。依次对索河善书、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女书、高淳邢氏宗祠宗谱、铜仁市万山区等汉族非遗及非遗聚集区的保护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和研究,为少数民族非遗的本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第七部分为大事记。主要统计了2006~2014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主要事件。
王伟杰: 汉族,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会展策划师,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2020年度学术先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主持人,“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遗、文艺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自筹项目、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冲突与引导: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选择》等著作3部。
肖远平: 彝族,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学科评议组成员、贵州省委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副院长、“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文学卷》编委。 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一般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3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等著作10余部。
柴立: 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中医杂志》《中草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