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相关的扶贫开发研究大多采用的是经济学视角,讨论的是资金问题、项目和产业问题、招商引资问题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很少从社会基础去考虑扶贫开发问题。实际上,贫困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这对推进我国扶贫开发模式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报告是建立在深入的调查基础上的,提出的建议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扶贫开发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值得正在开展扶贫开发实践的地区的领导干部好好地研读和借鉴。
《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
在扶贫开发中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研读的一个研究报告
编者小语
第一篇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 分享共赢,和谐共生——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篇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二)· 构筑发展的社会基础——贵州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第二篇 专题论文
第三篇 政策建议
后记 陆学艺老师与我所经历的贵州研究
曾芸: 苗族,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博士后,贵州大学旅游系系主任,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旅游与减贫、文化产业管理等。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海外移民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国城市化之路》《巴黎的温州人》《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和农民负担研究》《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孙兆霞: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模范教师,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贵州省委决策智库专家。1984年至1988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承接并完成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发展研究课题,迄今从事贵州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研究、农村发展研究30多年。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出版多部专著(合著),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屯堡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研究活动。在陆学艺先生领导下,带领团队与王春光团队进行合作研究15年。从2010年起,带领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团队协同进行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主要著作(合著)及论文:《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第四只眼》《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