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极为重要的中文媒体《澳门日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副刊文学的研究,折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澳门文学迎接历史语境转换的复杂过程,追踪文学创作实绩、创作与批评观念因革、文坛秩序重组的基本状况,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澳门生存命运的重新书写。本书立足于史料发掘和语境还原,采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巴赫金的“文化外位性”等理论视角考察“回归”十年以来的澳门文学,特别是借助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工具分析了作品发表平台、批评话语生产、文学奖运作等与澳门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目前中国内地的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有生产相对过剩的趋势,然而澳门文学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探讨。从这一意义上讲,本书不仅对澳门本地学者构建“澳门文学形象”有重要参考价值,也能为内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想活力。
王列耀: 湖北武汉人,现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宗教情结与华文文学》《困者之舞——近四十年来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等学术著作多种,主编“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丛书”。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龙扬志: 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2010~2012年在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和世界华文文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刊载论文50余篇,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300多件。承担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