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本书采取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证分析,再到规划应用的形式,反映了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和地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条件下,我国多样化发展的形势和进程。
本书以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较为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的区域个性规律,以区域产业发展、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生态安全体系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条件的城乡发展综合模式,为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生态较为脆弱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的科学依据。
付崇兰: 940年12月23日(农历)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等职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所级单位主任、研究生院城市发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史、城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专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中国运河传》《中国运河史话》《中国城市史话》《拉萨史》(本人撰写古代史与近代史部分)。合著:《广州城市发展与建设》《珠海东区(海上试验区)发展规划》《黄骅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城沿线城市》《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中外名城故事》《小城镇论》《新城论》《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绿色江苏》《中国城市发展史》《港澳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研究》等。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二等奖。合著获两个一等奖:《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获建设部全国第三届建筑科学图书一等奖。《中国城市发展史》获北图文津提名奖、社会科学院老干局一等奖。
曹文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研究员。1967年生,山东阳谷人,曾就读于山东师大历史系、政法系。1995年入山东史志办公室从事省志编纂工作,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社会研究工作。编纂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