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饮茶大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茶产业也呈现出现代化发展的新面貌。在国家继续加大对茶产业扶持力度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国茶产业发展受到茶区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继续维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朝着更加多样化、深度化方向发展。 总的来看,2011年中国茶叶产量和产值继续增加,各茶类增加幅度有一定差异。茶园总面积达到220.7万公顷,较2010年增长9.6%。茶叶产量1552934吨,同比增产139889吨,增幅为9.9%。茶叶产值7288979万元,较2010年的5585252万元增加30.5%。 2011年,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消费量保持上升趋势,价格同比增长明显,中国茶叶消费区域性特征更加突出。国际贸易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出口茶叶数量为32.26万吨,同比增长6.6%,出口金额96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1%,平均单价为2991.8美元/吨,同比增长15.4%,再创历史新高。出口国数量从2010年的110个增加到120个。 近年来,与茶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如茶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茶旅游产业,茶业创意产业流行,茶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采用多样化推广方式大力宣扬茶文化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中国还加大力度进行茶教育,不断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在质量方面,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更加注重生态化、高科技、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承袭以往茶叶流通体系的基础上,茶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现代茶业的新格局逐步显现。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各种问题。产业规模小,出口量少的状况依然存在。茶产品深加工技术不够成熟,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有待加强。茶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很小,内强外弱。弥补中国茶产业这几方面的不足仍将是今后较长时期的目标与任务。 2012年底,我们在《茶业蓝皮书2011》的基础上推出《茶业蓝皮书2013》版,以全新客观的视角解读中国茶产业发展新面貌,抓住新形势下的茶产业发展脉络,解剖茶业发展焦点问题,推动中国茶业转型升级。鉴于此,本《茶业蓝皮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茶产业总报告,从各方面总结中国茶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第二部分为中国茶产业发展专题报告,涉及茶产业的现状、问题及未来海峡两岸茶产业合作研究等方面情况;第三部分是对各大茶区的茶产业发展分别展开的研究和报告;第四部分是中国主要茶类专题报告;最后是对2011中国茶业的典型案例进行的深入分析。 本书的各部分编排,可以全面条理地展示此蓝皮书对2011年中国茶产业发展情况的系统且不失翔实的记录。本次蓝皮书的编写把握了新市场发展情况,对中国茶产业进行了全面剖析,为茶产业不断步入现代商业化潮流奠定了基础。 按照目前整体情况,中国茶产业发展依然处于上升势头,但是从产业升级与国际接轨这一点来看,依旧任重道远。而这不仅需要茶农和茶企业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本蓝皮书的推出将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优化升级及与国际茶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茶产业将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
杨江帆: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茶叶资源利用与茶文化经济。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茶学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华茶通典》副主编。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学习培训。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多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先后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茶叶专著20多部,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茶产业经济研究,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学界和业界具有较大影响。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