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巴黎召开,有望达成2020年后新的国际气候协议。巴黎会议将是国际气候进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新的起点,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希望。在这个关键时点上,《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回顾了自1992年通过气候公约以来,世界经济、贸易、排放以及国际治理体系发生的新变化,分析了国际气候进程走过的20多年以来国际责任体系的变与不变。这种辨证的思维和视角对客观看待当今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都是非常有益的。总报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出路在于促进国际气候合作,呼吁各方以积极和建设性姿态投入谈判,在保障气候安全的同时实现全球向绿色低碳方向的转型,并以此为全球经济增加提供新动力。
第二部分聚焦国际气候治理,不仅选取气候公约下减缓、适应等重点谈判议题,对谈判形势和矛盾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且选取了公约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如“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北极理事会等,分析了其对国际气候进程的影响。此外,本书还就2014~2015年发生的一系列双边或多边重大和热点事件,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世界减灾大会、中美首脑会晤和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第三部分聚焦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就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碳交易体系是欧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要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碳市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从2011年启动7个省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所有的试点省份都已经成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交易,总体状况良好。中国计划于2017年建成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全国性的相关政策体系。又如,雾霾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影响每个人的生活。“APEC蓝”“阅兵蓝”在带给人们兴奋和愉悦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第四部分为研究专论,选取了一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不同主题的研究报告,有的反映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例如,地球工程、“蓝碳计划”、气候承载力等,也有的介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经验或地方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
第五部分为附录,收录了2014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供读者参考。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 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曾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模拟冰雹生长的风洞,在层状云降水机理、冰雹云形成机理和人工增雨业务示范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学会首届涂长望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世界气象组织UAE人工影响天气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