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四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
本书的主题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本书的研究对象包括风险认知、社会监管、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惩罚判断、相对剥夺感等相关变量。本书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认知和不确定感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此外,本书还对腐败感知、权力距离、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物质主义价值观、情绪体验、网民心态等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进行了研究。
居民的认同感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户籍身份对城市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城市接纳度与地域认同相关系数较高。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了健康的心理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部分关系。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感普遍较强烈;居民生活压力越大,体验到的相对剥夺感越强烈,并且与自身的经济、工作息息相关。居民对于工作的“安定保障”重要性最为重视。低物质主义者的亲子关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物质主义较高者。
民众的教育制度公平感最强,其次是司法政治和资源分配公平感,区域待遇公平感最弱。人们的社会公平感越高,感知到的腐败严重程度越低,对未来的反腐败信心越高。社会流动越频繁的群体越认为腐败严重,对政府治理腐败的满意度越低;收入越低的群体,对政府治理腐败的满意度也越低。在给予行为偏差严重或较轻行为者的惩罚上,权力距离取向较低的个体比权力距离取向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大的区分,即偏差越严重,给予的惩罚越大。网民对正面新闻的关注比例有所提高,网民情绪的理性值及积极态度值有所上升。网民心态以积极为主,态度整体表现更为冷静、严肃。
杨宜音: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王俊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