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16)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统计局共同合作编写的《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16)》,在前八年县域蓝皮书的基础上,将县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其理论框架更加清晰、政策含义更加鲜明、实践经验更加丰富。这份报告相比以往有三大创新。

一是第一次将县域社会发展评价报告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甘肃省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保障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社会结构竞争力、科学教育竞争力8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

二是增加了农业发展报告和专题。总结了2015年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并就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结构与增收潜力、支农惠农政策效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潜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消费结构与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三是增加了个案研究,针对农村发展现阶段的一些重点问题,如农村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村人口现状与问题、农村特困人群生存现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模式与绩效等,进行了以村为研究单元的农村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通过对2014年甘肃省77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2014年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发展特征:一是甘肃省县域竞争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二是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差异性较大,县域竞争力发展很不均衡;三是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要素配置差异性较大,县域竞争力要素配置很不均衡;四是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各市(州)及各市(州)所辖县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因素制约下的分布特征;五是甘肃省贫困地区县域竞争力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年,全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创新驱动添活力”的主线,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