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15)

本报告以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四省区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以及国际问题和农村问题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而成。

本报告针对新常态下东北地区所遭遇的巨大发展困难,深刻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在2.6%、6.1%和5.1%左右。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三省增速分别为-5.5%、4.1%和-0.8%;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三省增速分别为-13.3%、12.1%和1.6%;从地方财政收入看,三省增速分别为-22.9%、0.9%和-20.1%。虽然东北三省经济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放缓态势,但三省经济增速均出现回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等指标开始回升或降幅收窄,总体上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

报告指出,在东北三省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的平稳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辽宁省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吉林省上半年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医药健康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1%和19.7%,电子信息业产值增长11.6%,轻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在推动能源和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的产出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5%,成为继能源工业之后,超越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与此同时,东北三省在经济下行、整体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下降的情况下,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项支出保持了增长。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形成同市场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发展环境,东北三省政府还针对行政审批手续烦琐,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等问题,着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报告指出,东北三省曾经是全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而今却集体成为中国经济的“差等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业类别偏“重”,产业链条靠“前”。二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目前,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严重滞后,截至2014年底,东北三省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只有69.7%,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大多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和体制上的“寄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关系尚未形成。三是人口红利不断流失,2014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出生率分别为6.49‰、6.62‰和6.86‰,大幅低于全国12.37‰的平均水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26‰、0.4‰和0.78‰,大幅低于全国5.21‰的平均水平。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首次突破2%,达到2.08%,而同期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仅为1.65%、0.92%和1.15%,与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五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体制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仍待破解。

报告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从国内发展看,内生动力逐渐增强;从东北情况看,经济运行有望企稳。预计2015年全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整体上将处在5.5%上下,其中黑龙江省有望实现6%的增速,吉林省有望实现6.5%的增速,辽宁省有望实现4%的增速。

报告认为,要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应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多下功夫。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