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6)》由总报告、双自联动篇、改革创新篇和案例篇四部分共15个报告组成。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预测,本书认为,综合浦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6年是浦东“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试验期收官之年,为此,浦东需要抢抓机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加快开拓创新,着重贯彻并推广开放发展、创新发展与高品质发展的新理念,尤其是依托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激发转型发展新动力,率先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总报告是对2016年浦东经济增长与发展趋势的预测。总报告回顾分析了2015年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特征,对2016年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2016年浦东经济增长约8.6%。同时,总报告认为当前浦东加快经济创新发展步伐,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提出浦东进一步探索政府管理新体制、监管新模式,率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全力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要以张江科技城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开放式协同创新,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努力营造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双自联动篇着力聚焦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效应。该篇认为“双自联动”本质上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是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与创新转型的联动;“双自联动”的叠加效应将促进科技创新资本的自由流动,破除制约“四新”产业发展的障碍;“双自联动”建设需要充分结合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和张江园区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市场、金融、人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浦东新区“二次创业”的新突破。该篇还从众创空间研究入手,对浦东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浦东下一步发展众创空间的规划布局、扶持内容与方式、宽松政策与配套机制、服务环境与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展望与对策分析。
改革创新篇着眼于以改革促发展,着重关注浦东创新发展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该篇认为浦东新区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科技中介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治理体系,加大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与创新网络建设等;认为新时期浦东新区应通过产业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打造智造新城,处理好产业区内外转移问题,建设城市创新空间增长极,优化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推动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认为“四新”经济发展应成为浦东努力构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涵;认为陆家嘴金融城要以优化环境配套为工作重点,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以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为抓手,深耕陆家嘴金融城国际化发展;认为浦东应该坚持从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市场配置、平台搭建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持,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工作改革成果,更好发挥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案例篇侧重浦东经济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典型案例研究。该篇从互联网金融分析入手,聚焦陆家嘴金融城,研究浦东建设国际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进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浦东知识产权局为案例重点深入研究,认为浦东将不断吸收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深入推进改革,持续完善监管和执法,着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案例,深入探讨浦东全球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建议大力引进“四新”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群引领作用,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聚焦浦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探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综合执法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和法治建设的思路;以张江镇“管镇联动”实践为案例,提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可以融合整治、自治、共治,促进各方面力量协同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最终形成法治治理的思路。
周奇: 中共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浦东论坛》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社会学、管理经济学。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的著作有《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中国经济创新转型发展》(2016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2016年7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浦东经济蓝皮书”(2016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多维视野下的浦东新区镇党代会常任制研究》(2014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服务型政党与社会管理创新》(2013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大爱——来自一个社区的特别报告》(2007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先后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
徐美芳: 江苏吴江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保险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5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科学报》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保险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主持和参与多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市哲社、市妇联招标课题。参与专著10余本,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浦东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7)副主编,参与《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7)和《上海浦东发展报告》(2012~2017)章节撰写、组织工作。
毛力熊: 浙江人,理学硕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10余篇论文,科研成果多次为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曾多次参加或者主持完成了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省部级课题。参与并完成国家行政学院2004~2005年度招标课题“上海特大城市区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度招标课题“中国特大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以上海为个案的研究”、参与200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综合配套改革中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研究”、担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7年立项课题“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的课题组组长等。担任2012~2017年“浦东新区蓝皮书”副主编。
沈开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西图克工业咨询有限公司作访问研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印度经济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代表作有《上海经济发展报告》《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印度产业政策演进与重点产业发展》《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等。特别是作为主编,自2010年起已连续组织编撰了15年的《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社会影响力较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优秀皮书一二三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秀著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等。曾获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网络评论员、上海社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