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与演进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应用空间相依性、空间异质性、空间变异性的区域化理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尺度上FDI流入与创新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基于随机性和结构性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估计、检验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理空间因素在FDI流入的知识溢出对区域持续创新影响中的作用,并说明了空间集聚与空间邻近是影响创新活动和知识溢出的两个重要空间因素,这对于从空间上理解区域创新活动集聚与扩散的机制以及持续创新的源泉提供了重要参考。模型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活动与FDI流入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过程,并论证了创新活动和FDI流入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知识溢出的边界性和衰减特性。模型模拟结果表明FDI流入和国际贸易增加了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交流机会,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模仿学习效应,特别是,FDI流入和国际贸易对中国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获得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次之,而对难度较大的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较弱。本研究对于政府机构选择空间区位进行创新支持以及吸引FDI流入促进区域知识溢出与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并为企业获得空间集聚经济而进行合理迁移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李新忠: 1997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日本东亚国际研究中心、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以及韩国经济研究院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外商直接投资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工作,并主持在研或主持完成相关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等70余部/篇。
汪同三: 湖北蕲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院长。先后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并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我国著名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专家。 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分院数学系。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1987年再次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数量经济学博士。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期间,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经济模型,长期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宏观经济模型论述》(专著)、《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合译)、《大道理论与大道模型》(论文)、《对1991年、1992年的经济预测及分析》(论文)、《中国客观存在观经济坟量年度模型和分析》(论文)等。199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有突出贡献的博士毕业生”称号。参加写作和编审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模型》一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