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外交一直由把宪法第9条和《日美安保条约》作为两大支柱的“吉田路线”所支撑,也一直受到来自于和平主义和传统国家主义的两面夹击。这是因为左右意识形态的立场在日本外交的各个方面出于各自的理由而形成了对抗的结构。其结果是始终没有孕育出充分理解处于左右两极间中庸位置上的日本外交并适合于自身的外交战略论。因此,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本书将日本外交界定为“中等国家外交”,并以此展望今后日本外交的走向。
国际政治领域里的“大国”,是具有对现状能够产生某种影响力的国家。根据这种概念,世界上有“超级大国”(superpower)、“大国”(greatpower)、“中等国家”(mid⁃dlepower)、“小国”(smallpower)四种国家类型。“大国”和“中等国家”之间的重要差异,不只在于物理上的国力之差,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具有的力量转变成某种影响力的能力和程度。“大国”把军事当作最终的堡垒,而且在有事时毫不犹豫地把本国的历史观、价值观及利益贯彻到外交上去。与此相比,“中等国家”虽拥有一定的力量,但放弃大国那样的以本国为中心的“单边主义”,从“大国”所主导的权力政治的舞台上后退一步,在并不隶属于大国外交的领域(例如:多边合作)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书主张,战后的日本外交实际上接近于“中等国家”外交,但始终被误解为对“大国”外交的追求。日本的政治领导人及其对抗势力,没有自觉地认识到日本外交的扭曲结构,反而不断采取加固这种结构的应对办法。
笔者认为,正确挖掘这种扭曲结构状态的根源是理解战后日本外交的关键,也是树立今后的日本外交战略不可缺少的工作。当今日本,正积极探讨未来的国家形象和外交形象,本书从“中等国家”外交的视角出发提出问题,其目的就在于深化对日本外交根源的认识;但是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还要依赖于读者的判断,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日〕添谷芳秀: 添谷芳秀,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教授,著名的国际政治及日本外交研究专家,其研究方向是国际政治、亚太及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日本外交。1979年从日本上智大学外国语学部英语专业毕业,1981年获得日本上智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国际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专业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财团法人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和现代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外务省咨询小组成员,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理事,亚细亚政经学会评议员,国际文化会馆评议员,美国亚细亚协会国际评议员,等等。多次参与日本国内外政策的制订与讨论,如担任『21世纪日本构想恳谈会』成员(1999~200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地球环境小委员会)委员(2003~2005年)、日本防卫设施中央审议会委员(2000~2009年)、『新时期关于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的恳谈会』委员(2010年)、『日韩新时代共同研究项目』第一分科会委员长(2009~2010年)等。
李成日: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