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在中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就是城市群的兴起。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形态。
本书既是一部立足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构建哈长城市群的著作,又是一部以跨区域整合的视角考察哈长城市群的著作,还是一部能够为新兴城市群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著作。
本书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群的内涵与城市群形成机制与发育机理,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诱因、特征与机制,对国外城市群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做出总结。第二章着重分析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重点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及其格局变化,提出中国城市群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
第二部分是专题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包括第三章到第七章。第三章对哈长城市群的整体概况和空间布局做出详细的介绍,通过各种发育指标判断哈长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第四章构建一个评估城市群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阐述,将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进行界定,构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群评估体系;第五章是数据分析部分,将城市群按省份分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牧绥地区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两个部分,利用评估城市群发展指标体系,对城市人口指标、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和城市文化生活指标四个部分进行对比,阐述两省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为两省城市群整合发展提供依据;第六章主要从城市布局、产业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角度,对哈长城市群对比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哈长城市群整合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对哈长城市群整合发展需要的支撑平台进行了归纳,提出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统筹和健全监测评估体制等对策建议。
马克: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营运跟踪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扶持政策研究”“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国企改制研究”、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推进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布局研究”、省发改委委托项目“‘十二五’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
赫曦滢: 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研究。参编10余部教材和书籍,主持和参与各级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包括《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等国内知名期刊,文章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期刊全文转载。
崔岳春: 男,1964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1985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区域经济研究。1992年设计吉林省首个数量经济学模型,并参与历年“吉林蓝皮书”总报告编写。发表《演化经济地理学:新范式还是“新瓶装旧酒”》等文章40余篇。出版《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集合效能研究》等专著3本。负责《吉林省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稿的起草工作,并承担相关的前期研究课题。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肖国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结构性矛盾及对策》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