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已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已由规模扩充转向内涵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已由要素推动、投资拉动转向以创新创业为主体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改革共同驱动。经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结构转型等多重政策协同发力,我国经济出现新气象:我国产业结构已开始迈向中高端,经济发展已开启新动力,互联网+、智能制造逐渐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在积蓄新动能。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简政放权、依法治国、混合所有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正在释放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全面落地,自贸区的先行先试经验正在全面铺开,我国的优势产业正在走向国际竞争前沿,体制和经济的国际融合日益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有序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环渤海经济合作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深入转型的核心载体和强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已由市场自发孕育向国家整体战略推进转变,已由单一经济协作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行政、法制等全领域、多层次一体化推进,因此在当前战略转变关键期,京津冀协同需要吸收新思想、站上新高度、放眼新高端,构建协同发展新内涵,重建协同发展新思路。本书在进行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围绕政府颁布的经济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措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思维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共13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认为面对新常态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使命、提出的新挑战,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凭借敢破敢立的勇气和智慧,完成重大体制机制突破,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建立以“三重共同体”为基础的区域治理新体系,在政府层面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市场主体层面形成经济共同体、在社会民众层面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市(区、县)长联合会议,形成政府间平等协商机制;加速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重视行业协会、联盟和NGO、NPO等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督、协调、服务、补充方面的作用,实现区域平等协商、合作共赢,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和有序流动。
分报告围绕如何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依据京津冀三地的核心功能定位重构产业体系两个主题分别论述,探讨了《中国制造2025》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创新创业、京津冀生态测度核算与共建共享的市场机制研究、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新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天津发展、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与河北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等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思路。
专题报告针对协同发展中的京津冀如何落实政府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措施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讨,分析了智慧城市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PPP模式与公共服务、自贸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核心问题。
马树强: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京津冀地区经济。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及委办局科研课题,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监察》《学术研究》《理论前沿》等报刊发表论文;主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三等奖;主持调研课题获河北省决策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托起彩虹的年轻人》一书,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写书名,该书获河北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秀教材一等奖。
金浩: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国立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在河北省统计学会、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等多个学术团体任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数量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学等;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出版《农业过剩劳动二元经济发展》等著作,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曾荣获天津市、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在教书育人方面,近十年来,指导培养2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40余名博士研究生,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称号。
张贵: 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河北省社科联原挂职副主席,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访问学者。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河北省雄安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经济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兼任工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天津市科学技术局)、河北省政协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特约研究员、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人选、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研究方向:京津冀区域经济、创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重要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出版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2018)、《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链视角》(2014)、《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不确定性分析框架》(2007)等10多部有关创新的学术著作;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制与路径研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一般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30多项;获得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近年来,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和河北省领导的专题咨询汇报。30多份咨询报告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河北省和天津市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50多人肯定性批示,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