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2)》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是机制创新篇,第三部分是社会政策篇,第四部分是社会组织篇,第五部分是附录。 “导论”中论述了全书“创新社会管理”的主题,分析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总结了上海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结果公平、资源配置公平、社会人群公平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建议。 “机制创新篇”部分共有八章。“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就、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章中,介绍了上海市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以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和谐社区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下一步上海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思路。“上海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一章,对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与平安建设对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深化多元管理的“善治”格局等建议。“上海市基层社会管理联动、联勤工作探析”一章中,介绍了上海市基层社区综合管理联动、联勤工作的试点探索,并提出了深化试点工作和向全市推广的一些建议。“聚焦安全、稳定、有序、活力,创新区域社会综合管理”一章,介绍了长宁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围绕“安全、稳定、有序、活力”总体目标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上海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对策”一章认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提出了创新应急管理模式,提升上海城市管理和运行水平的决策建议。“上海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现状与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一章认为,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管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住房的制度安排应以政府为重,但也不可放弃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法治支撑”一章中提出在社会管理中要植入和壮大法治理念,实现主要依靠法律的社会治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社会政策完善”一章,提出了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必要性以及评估的方法,并对上海某区动迁安置中的社会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估。 “社会政策篇”部分共有五章。“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看上海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一章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上海公共服务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一章,分析了来沪青年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的观点。“上海人才引进政策评述与思考”一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上海市近20年来的人才引进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上海市国内人才引进、境外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引进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快上海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迎接老龄化高峰挑战”一章分析了上海市老年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社会管理视野下加强信教群众工作的调研”一章,将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信教群众工作实践,以青浦区为例,分析了当前宗教和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强信教群众工作的建议。 “社会组织篇”部分共有八章。“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助力社会管理提升”一章,以青浦区香花桥街道为例,分析了上海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进展情况,提出要加大投入,强化街镇工会能力建设,增强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居委会组织体系完善和功能均衡发展研究”一章提出要把居委会建设成为“半官半民”性质的组织,尽可能将体制外社会力量吸纳到体制内来,实现“居民自治”和“协助政府”双重职能的均衡发展。“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努力构建同心家园”一章,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为例,提出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符合辖区社会组织特点的工作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凝聚群众、转移职能、共建和谐”的积极作用。“春天的蒲公英:新上海人第二代与法牵手”一章,分析了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和原因,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外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创新实践。“闵行区‘飞来凤’工作站关爱来沪妇女的工作探索”一章,介绍了闵行区妇联建立“飞来凤”工作站,为外来女性提供健康、教育、就业、维权和生活服务的探索工作。“同城共乐 共享阳光”一章,介绍了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关爱来沪青少年成长的特色工作手法,并就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思路。“上海禁毒社会组织的作用、发展与挑战”一章,以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为例,介绍了上海禁毒社会组织的缘起、成长、运作及成效,并介绍了禁毒社会组织的创新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章,通过社工组织参与社区矫正的案例介绍,探讨了政府购买服务,利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附录”部分列出了上海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并与一些直辖市的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量化地记录了上海社会发展的进程。
周海旺: 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科创新智库“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民政局“十四五”科研基地养老方向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口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上海人口学会副会长,理事,上海老年学会副会长,理事。上海人才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流动人口与就业问题、社会政策、养老服务、社会保障、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完成两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申请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主持完成20多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完成80多项省市委办局委托课题项目。关于上海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发展预测、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对象、人口管理、人口发展预测、婴幼儿托育服务、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获得十多次省部级以上奖励。作为主编编辑出版年度报告《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12本,共获得8项全国优秀皮书奖项,该系列蓝皮书是了解上海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书。
卢汉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特聘专家,社会学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社会学理论和发展社会学。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康内尔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英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等从事讲学和客座研究工作。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 消费文化与时间分配、 就业与社会阶层、 都市化与社区理论研究方面均广有建树。 专长于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并在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推广于决策研究方面有积极贡献,在国内外社会学界和决策咨询方面均享有良好声誉,曾受聘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还担任英国《社会学》(Sociology)杂志国际编委,中国香港《中国评论》(China Review)杂志编委,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顾问,中国城市国际研究网络理事等学术职务。2001年起,负责和参与《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研究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