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即将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该协定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新范式,它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推动国际气候治理合作、落实《巴黎协定》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即将在马拉喀什召开之际,2016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巴黎协定〉重在落实》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从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演变入手,将当前国际气候治理格局概括为“两大阵营、三大板块和五类经济体”;客观评价了《巴黎协定》与以往谈判成果相比,在减排模式、资金机制、法律形式与盘点机制等方面达成的新共识,以及在广泛参与、自主承诺等方面的新特点。《巴黎协定》虽然确立了未来国际气候治理的总体框架,但如何落实它仍需要就一系列具体问题开展精细化、规则化的谈判,各方在关键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随着《巴黎协定》即将生效,它必然会对未来国际气候治理和我国低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聚焦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选取了8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巴黎协定》对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影响。其中,温升1.5℃目标和全球盘点机制是《巴黎协定》引入的新问题,美国大选和未来气候政策走向、国际航空航海业减排问题,以及负排放技术的发展前景等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把握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聚焦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选取了10篇文章,对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政策和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了解正经历严冬考验的煤炭行业如何绿色低碳转型、风能太阳能如何更好发展,对促进我国能源体系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又如,2016年国家对低碳试点城市开展了全面评估和经验总结,并启动了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申报。同时,还出台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低碳城市试点调动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是推动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措施。此外,雾霾治理问题依然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从专业角度分析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的作用,是很好的科普宣传。京津冀协调治理,抓住了雾霾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部分“研究专论”选取了6篇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报告,内容广泛。既有对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观测和气候影响分析,对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等,也涉及一些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新问题,如社会性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此外,还有对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实践和经验的总结。
本书附录依惯例收录了2015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供读者参考。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 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曾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模拟冰雹生长的风洞,在层状云降水机理、冰雹云形成机理和人工增雨业务示范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学会首届涂长望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世界气象组织UAE人工影响天气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