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6》聚焦“建设”主题,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我国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部署、新进展和新成效。全书由总报告、地区报告、分项报告和专题报告四个部分组成。
总报告从“惩治腐败、完善监督格局、约束公共权力、监管公共资金资源资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与道德诚信管理、廉洁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分析了201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成效。基于对东、中、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和舆情分析,分析当前社会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同与期待,并从“强化反腐败立法、构建‘不需腐’的制度体系、统一‘四种形态’执行标准、重塑社会和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等方面提出课题组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地区报告概述了“河北完善巡视责任体系”“山西治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甘肃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贵州探索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浙江改革公款存放制度”5个省(自治区)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有益探索。分项报告研究了“黄海勇引渡案中的国际人权法问题”,分析了社会组织领域中的腐败特点及其治理,梳理了高校党风廉洁建设的实践进展及未来发展。专题报告研究了“扩权背景下四川乡镇干部预防腐败”“佳木斯市基层腐败治理”“广元市‘三同’监督机制建设”“永州市基层党的建设”“巴东县精准扶贫中的廉政建设”等地方基层实践。
张英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
蒋来用: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廉政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廉政学、信用评级、住房保障。出版著作有《反腐败体制机制国际比较研宄》《法学的故事》《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廉政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No.5),发表论文有《积极营造有利于主体责任落实的良好环境》《国(境)公务接待的治理及其启示》《美国住房保障建设的有益做法》《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叫板”的策略分析》《对地方债进行信用评级的可行性辨析》等。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