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未来30年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期,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应以强大国家、造福人民、繁荣世界为使命,积极稳步地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包括综合篇、行业篇、企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综合篇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综述了201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并对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展望,还分别针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行业篇包括了装备制造业的七个主要分行业,主要介绍各行业2015年运行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发展形势的展望;企业篇分别针对当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明确提出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给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专题篇,深入分析解读2015年我国发生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并进行回顾和解析,还对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情况进行深度解读。
在综合篇中,该报告认为:2015年,国际装备制造业生产情况稳中有升,销售收入有所减少,国际装备制造业将朝生产方式智能化、发展模式服务化、绿色化、创新方式网络协同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经营方式平台化方向发展。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趋稳,行业经营效益放缓,行业和企业之间分化加剧。研究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运行进入中速增长期,转型升级已经启动并艰难前行;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亟须突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中小型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预计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下行压力有望趋缓趋稳,行业将在“L”形发展底部继续盘整,并将在底部区域继续运行一个较长时期,直至转型升级明显收效,方可进入本轮经济调整的回升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服务型制造、核心基础零部件、绿色化装备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该报告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要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管齐下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助力产业补短板;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设立科技创新支持基金,壮大行业人才队伍;根据各行业所处阶段制订相应转型战略,加快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整合力度,发挥大企业骨干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能源及材料管理,推动产业绿色化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走出去”“引进来”运行机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外向经济质量。
在行业篇中,该报告分别对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仪器仪表、机械基础零部件、航空航天、机器人七个分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报告研究表明,各子行业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各主要子行业收入和利润总体放缓,而且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行业间无序竞争、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但相信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各子行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向好。
在企业篇中,该报告选取四家重点企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希望能给其他装备制造企业以启示。在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分析中,该报告发现这些技术创新企业均具有重视人才引进,重视科研投入,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等特点。
在专题篇中,对热点事件解析部分,该报告选取了五件发生在2015年的装备制造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与解析,该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持续深入,将对整个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军民融合产业部分,在总结了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创新和产业三方面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策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力以赴补短板,切实做好去库存、去杠杆相关工作,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发展动能,要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
黄必烈: 男,出生于1965年。现任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兼中外运长航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金融城大学CASS商学院,获得投资管理硕士学位。1996年9月获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交易员证书。历任国内贸易部直属的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执行副总裁,建设银行总行信托投资公司国际业务资金信贷处兼国际合作处经理,北京国投委托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香港)伟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助理兼财务总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裁。2008年12月起,任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出版著作有《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5)等。
史仲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兼职业发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具有30余年机械行业从业经历,在机械企业曾从事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战略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16年,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机械行业、轻工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质量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5年。主持和参与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机械部分)和《中国机械工业职业发展观察报告》(2013)的编写,主持并参与了“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体系研究”(2003)、“2004~2010年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方案的研究”(2004)、“机械工业标准化职业培训认证体系研究”(2005)、“机械行业国家职业(工种)分类体系研究”(2007)课题。主持并参与了《电站锅炉》《电线电缆》《数控机床》中关于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审,以及《车工》《铣工》《变压器制造工》《汽车装调工》《轴承制造工》《弹簧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程机械维修工》《电梯安装维修工》《模具工》《汽车技术服务师》等百余本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培训教程的编写与审定工作,这些作品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聂秀东: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采购研究中心主任、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有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政府采购研究专长,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政府采购、国际贸易、区域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等。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的研究,参与了部分重要产业政策的制定,为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谈判提出了谈判策略和出价方案;主持和参与了商务部、工信部、国资委、卫计委等国家部委级课题70余项,并为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文《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于2009年10月获得商务部“集聚优势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征文活动二等奖。参与编写或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保健用品产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报告(2014)》(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徐东华: 1960年8月生,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国家“八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我国多个工业主管部委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及我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等领导批转至国家经济综合部、委、办、总局,相关政策性建议被采纳。兼任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评审委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财经观察员、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名人工委副主席,曾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综合组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工业经济所博士生答辩评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项目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府、山东省德州市政府经济顾问、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公司等独立董事。《智慧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求是》《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报纸期刊发表百余篇有理论和研究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