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的一年,也是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的开启之年。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点,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以“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为主题,编撰了首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 本书由总报告、综合评价篇、脱贫攻坚篇、区域发展篇、先行先试篇五部分组成。总报告全面总结了“先行先试”给武陵山片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试点启动一年取得的主要进展,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特征与趋势,以及加快推进片区多维减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思路、对策及展望。综合评价篇在构建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片区整体、分片区和县市区三个空间尺度层面对武陵山片区2003年、2007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截面的多维贫困和自我发展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归纳了武陵山片区的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特征及演变趋势。脱贫攻坚篇基于四个维度考察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贫困、人类贫困、生态贫困和信息贫困的时序演变及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并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减贫思路与对策。区域发展篇则以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为主线,从特色优势产业自我发展机理与路径、市场潜力测度与发展前景预测、经济地理时空演化与重塑以及软环境对比分析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的产业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和软实力培育进行了思考。先行先试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先行先试”实践的个案剖析,归纳总结了跨域环境治理、专业村发展与减贫、跨省县域协作、民族团结创建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生态旅游扶贫与发展等相关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 武陵山片区 多维减贫 自我发展能力 先行先试
游俊: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著有《湖南少数民族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科基金管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冷志明: 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发展资源环境评价、贫困地区企业创新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地理学报》《经济学动态》《地理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共5部。
丁建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歇尔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区域减贫与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地理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