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创新是中国经济史上少有的创新过程。它的成功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有重大的启示。
它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引进外国高铁技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自主开发的经验确保了对外国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它是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典范。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是高铁创新的重要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则促进了产学研合作。鼓励寡占竞争既避免了过度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又为创新提供了竞争的动力。
它诠释了现阶段的工科院校在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工科院校积极地参与高铁的创新过程,不仅在观念上引领产业的发展,在理论上提供正向设计的依据,为高铁进行重要的试验和确立产业标准的技术参数,在早期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制造工艺。
高柏: 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主要著作有《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根源》、《西方社会科学与日本研究》、《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合著)、《高铁: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合著)、《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合著)、《中巴经济走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合著)。高柏是最早提出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中国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联系起来的学者。这些论断准确地把脉了中国高铁发展和国家战略设计,其建立陆权与海权的战略对冲的观点被认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思想内核。
甄志宏: 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咨询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在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发表系列论文探讨中国产业升级状况和路径。主要著作有《高铁: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合著)、《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合著)、《中巴经济走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合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持续开展田野调查。
李国武: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金融与社会。2004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09~2010年为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在《社会》《社会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译著10余部,担任《金融与社会》(集刊)主编,出版《技术扩散与产业聚集: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等著作和译作10部。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课题20余项。获《社会》改版十周年(2005-2015)优秀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