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除总报告外,分“一带一路”篇、华商篇、新移民篇、专题篇。
“一带一路”篇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的作用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难题。在国际移民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海外华人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们具有雄厚的经济金融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商人脉关系、牢固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平台、独特的融通中外优势,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在不同国家的实力并不一样,能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在中东的案例中发现了产能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非洲的案例中,指出了华侨华人发挥的作用,以及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
华商篇探讨了海外闽商网络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华商企业带来的冲击。福建经济利用海外闽商网络资源走出去,有助于降低走出去的风险和克服走出去的阻力。海外闽商网络资源包括信息网络、市场网络、合作伙伴、金融服务、技术和人才、生产协作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资源系统。泰国华人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俨然已成为族缘、地缘、婚缘及侨团的混合形态,但泰国华商、华人华侨间仍保持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关于汇率的研究发现,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与人民币汇率存在联动效应,“海丝”沿线各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仍缺乏汇率协调与合作。
新移民篇探讨了菲律宾、美国以及非洲的新移民问题。目前,菲华社会所谓“新侨”即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赴菲律宾的第二代新移民。近些年,随着菲律宾国内政策、中菲关系及当地市场的变化,“新侨”生存不易,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身份、经营的合法性问题。非洲新移民教育需求上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他们中有许多还打算回国升学。由于非洲公共教育资源匮乏、私立教育成本高昂、华文教育基础薄弱,且中国政府现有海外教育供给存在盲区,非洲中国新移民在子女教育选择上陷入两难境地。
专题篇是关于华侨华人扶贫的特别报告。2015年底,在国侨办的帮助下,甘肃省积石山县得到了华侨华人的大量捐助,若干小学、医院被建起,贫困户危旧房得到改造,国侨办可能架起西部贫困地区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桥梁,打造一条新通道。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游国龙: 男,籍贯台湾台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心理文化学理论。
庄国土: 福建晋江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讲席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召集人,厦门大学“985工程”东南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国际关系理论、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地区问题与国别政治。著有《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近30年来东亚华人社团的新变化》等。
贾益民: 1956年10月16日生,山东省惠民县人,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华侨大学校长,现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教授、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海外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华侨华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出版著作20余部,在《哲学研究》《学术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