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海外移民大国,相关的研究不仅有着跨越百年的深厚积淀,而且涉及面极为广泛,信息量庞大,成果汗牛充栋。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华侨华人问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本书首先以“为侨服务”的中国侨务政策为出发点,强调了中国政府在侨务政策上推进世界和谐、共荣共赢之宗旨与良好愿望;然后从历史、政策、国际移民潮流和规律、主要华侨华人居住国家或地区现状、国内侨务概貌以及经济科技、华文教育等角度,剖析新侨情,解读新问题,探索新路径,也希望为学术界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新思考。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均来自不同单位,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书中涉及大量统计和调查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口径不同,调查的时间、地点不同,可能存在不尽一致的情况,请读者在引用时认真进行核对。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骆克任: 男,籍贯浙江诸暨,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员,人口学专业人口统计与规划方向和人口国际迁移与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访问教授;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上海基地、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顾问;现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持研究的与本书相关的代表性课题有:国家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上海市‘十二五’人才规划编制研究”、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广东省境外人口与管理服务研究”、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复旦大学国家公共管理信息与决策平台的建设”、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华人及其新生代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吸引留住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问题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范围、现状及统计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东亚城市青年移民反贫困——上海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人口国际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人口迁移、流动实证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软科学项目“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规律、动因与引进对策研究”、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积极引进海外智力是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等。在国内外出版个人专著4本,译著2本,合著16本,发表论文36篇,提交国内外会议论文23篇。曾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及其他多项奖励。
丘进: 男,汉族,籍贯安徽全椒。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曾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侨大学校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外交学院、暨南大学的兼职教授,现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长效机制研究”、财政部有关华侨事业发展的委托项目“海外华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华侨农场发展模式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研究”和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等。
李明欢: 女,籍贯广东汕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主持“国际移民政策比较研究”、“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研究”、“海外华人社团研究”等数十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国际合作课题。出版We Need Two Worlds、《欧洲华侨华人史》、《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福建侨乡调查》等中英文专著多部,发表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论文上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