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6)No.6》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的贸易结合度、竞争与互补关系,探讨了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与美国、欧盟15国及日本合作的可能性、面临的挑战。
报告的其余六大部分,分别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俄罗斯和蒙古、西亚和中东地区及中东欧地区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提出了中国在这些地区进行贸易拓展的空间和方向。
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培育贸易新动能上的意义,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空间与方向;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与第三方实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为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为国家科学地制订贸易新动能培育政策提供必要信息。
本报告通过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发现,中国在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通过产能合作提升双方贸易合作水平、质量方面,都大有可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通过与美国、欧盟15国加强合作,与日本共同化解竞争带来的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张其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国家级及国际合作课题等数十项。自2010年以来,长期跟踪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连续组织撰写出版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真实记录了我国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和我国摆脱西方学者所设定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抵抗各种风险冲击的伟大实践,对从本土的视角去理解和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启示。当前研究重点涉及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优势演化与产品空间结构、绿色增长与低碳经济等。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新经济社会学》、《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白玫: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持参与40余项国家重大(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点)以及有关部委、地方委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撰写《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10余部。
邓洲: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曾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等奖。
胡文龙: 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会计与财务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企业竞争力、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管理会计、环境会计等。共主持和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奖励2项。
郭朝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经济、数字经济、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10余部。
张航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运行、产业经济与国企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