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进入了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国家和地方对媒体融合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纵观全国主要报业和广播电视媒体,它们进一步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相结合,针对媒体融合纷纷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新思路和新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造完善“两微一端”、互联网电视等新产品,占领用户入口和新兴舆论阵地;二是纷纷建立“中央厨房”和云生产平台,对生产和发布流程进行改造;三是运用大数据、VR、AR、无人机等技术,优化产品形式;四是深化人事、分配等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和运行效率;五是通过横向协作或资本运作等手段,开拓多元发展渠道,探索新的赢利模式。 与此同时,传媒行业生态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大手笔推进与传媒行业的跨界融合。在用户市场上,视频直播的火爆,自媒体对大众关心话题的推送,泛娱乐行业对优质IP资源的培育和挖掘,分流了用户的注意力。这些新变化对于传媒的新闻生产并不构成根本性的挑战,但是对于传媒的运营管理和转型融合来说,蕴藏着一些新的市场机遇。 本报告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总报告、探索篇、产品篇、区域篇、国际篇及附录。在总报告部分,具体描述了中国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的总体概况及主要特征,实现新突破的发展路径与创新焦点,以及以中央级媒体为代表的媒体融合实践及其成效。总报告重点解释了“深度融合”阶段的特征、举措,取得的经验及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媒体融合的新进展,突出地体现在转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在探索篇部分,一方面对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概括,同时探讨了平台型媒体如何建构,赢利模式如何打造,以及媒体融合的“下一步”,即关于传播融合的思考。在产品篇部分,聚焦于“两微一端”的总体格局,以及媒体微博、媒体微信公众号、媒体客户端的具体表现。在区域篇部分,选取了部分行政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川、重庆、广东等省、市及深圳经济特区),再现了这些区域媒体融合的主要做法。在国际篇部分,既全面扫描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体融合方面的情况,也重点聚焦了英美两国的媒体融合走向,并以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媒体行业的应用为例,展示了传播技术对媒体产业的影响。此外,课题组邀请专家学者评选出了2015~2016年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排行榜,并整理了这两年间媒体融合发展大事记,力求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媒体融合的整体面貌与具体特征。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六年。与往年的报告相比,本报告除了资料、数据的更新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是重视标杆作用。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的融合表现进行系统梳理,反映媒体融合“国家队”的新做法、新成效,更好地发挥这些全国性行业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重视产品思维。将融合矩阵中的“两微一端”产品讲深讲透,便于传媒行业在产品布局的探索中找准方位,及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出融合传播力高、市场影响力大的融合之路。 三是重视中外比较。从全世界来看,各国各地区或深或浅地都已开展媒体融合的探索,中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国外也有一些新鲜的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国内媒体借鉴参考。
梅宁华: 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干部、副调研员、副处长、处长。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副书记。1997年10月起历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2006年3月任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年10月任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副主席。2014年7月任北京市记协第七届理事会主席。2014年9月任北京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支庭荣: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管理学、传媒经济学、传媒社会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专家。编撰的《媒介管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独著或集体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奖项。获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兼任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传播大数据创新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