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阿拉伯世界总体仍处于动荡期,爆发“阿拉伯之春”的国家,其动荡正日益向纵深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叙利亚成为中东各种力量博弈的主战场;利比亚变成“北非动荡源头”;也门人道主义危机全面深化;突尼斯在民主转型中艰难前行;沙特等产油国因国际油价持续暴跌,财政收入持续减少,福利水平锐减,政局稳定面临新的挑战。从地区层面看,极端恐怖主义仍然肆虐。2015年以来,围绕打击“伊斯兰国”,国际社会分别形成以美国、俄罗斯、沙特为首的三股联盟力量,“伊斯兰国”虽然颓势日显,但尚未受到毁灭性打击,该地区极端恐怖势力仍将活跃,并持续冲击中东地缘格局和相关国家的政局稳定。同时,沙特与伊朗因“奈米尔事件”宣布断交,表明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日益公开化,教派矛盾是影响中东地区局势的突出问题。从国际层面看,美国中东战略收缩,俄罗斯强势重返中东,欧盟则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中东难民潮。这种大国介入与博弈,使中东局势更加错综复杂,由此中东问题已不再是中东本身的问题,而成为关乎全球稳定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阿拉伯发展报告(2015~2016)》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从中东国家治理危机、秩序危机、体系危机与国际治理模式危机四方面,分析中东乱局的纵深发展态势;第二部分是专题篇,分别对低迷油价在阿拉伯世界产生的影响、巴以问题发展走向、极端恐怖主义态势、教派矛盾以及阿拉伯世界各界对“阿拉伯之春”反思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国家篇,主要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沙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当前政治形势进行具体评估;第四部分是国际关系篇,分别从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俄罗斯“重返中东”新态势及影响以及中东难民潮对欧盟的冲击与挑战三方面予以深入探讨;第五部分系统分析了“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东战略。
田文林: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兼任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东政治、民族宗教和国际战略问题,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民族》《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求是》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著有《困顿与突围:变化世界中的中东政治》《走出依附性陷阱:第三世界的发展困境与道路选择》等专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课题,担任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世界知识》《瞭望》等时政媒体上发表评论数百篇。
涂龙德: 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希伯来语部主任,译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东问题首席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和阿拉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文学学士。1995~1998年、2002~2005年,两度赴埃及记者站任记者、首席记者,采访过伊拉克战争、阿拉法特葬礼、黎巴嫩南部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著有《伊斯兰激进组织》。
罗林: 罗林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语用学、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会主任委员;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国别区域学学科带头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阿拉伯史学经典《历史大全》的汉译与研究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阿拉伯黄皮书:阿拉伯发展报告》主编,《国别和区域研究》(CSSCI和AMI核心集刊)主编。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任特聘教授;2021年入选“建党100周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中东学院教工党支部”(负责人);“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区域学导向的阿拉伯语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2022年入选“支持巴勒斯坦权利”学术外交国家奖;2023年获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负责人)。2023年,被北京市学联授予“情牵四海大先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