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学术争鸣必不可少,争鸣可以成为沟通学术研究和政策制订的桥梁,同时也是启发思维、矫正错误的必要过程。回顾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于重大外交问题的争鸣,回顾学者们为什么话题而争,有什么争论结果,这些争论有什么贡献与不足,这对于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本书两位作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大争鸣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十一个议题展开,绝大多数与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因此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本书将中国的研究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称为“政主学从”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作者指出,虽然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自主性正在增强,但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还不能离开外交政策问题的引领和带动。
李巍: 0 李巍 1981年生于湖北当阳。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和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担任《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和《国际展望》期刊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外交、美国国际经济政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著有《制衡美元:政治领导与货币崛起》(2015年)、《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2010年),合著有《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2008年),译著有《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2013年),合译有《人民币的崛起:全球货币新体系的兴起》(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等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从事“在传承与超越之间:中国国际关系代际学术史”的研究项目。
徐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