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河南文化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河南文化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也为河南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1年,河南省的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具有中原特色与中原气魄的文化产业,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抓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按照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有关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克服内在制约因素和外在制约因素,消除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主题,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毛兵: 男,河南滑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老子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组织管理和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河南现实问题和中原文化,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论著5部,研究成果有2项获省级一等奖。
卫绍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学。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发表《竹林七贤——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陶渊明与六朝文人隐逸之风》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魏晋文学的多维观照》《六言诗体研究》《神秘文化与中国人》等研究专著10多部。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以免于鉴定等级结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布局及发展路径研究”、一般项目“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和“河南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实践问题研究”、“河南动漫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10多项,科研成果多次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
谷建全: 河南唐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郑州市自主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科技经济、区域经济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15部,主持国家级、省级重大研究课题3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0余项。发表理论文章、研究报告15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项,主持编制区域发展、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等各类规划100余项。多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获省领导批示。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科技经济、区域经济。
李立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河文化》副主编。长期致力于甲骨学殷商史与中原文化研究,在《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并编著《中原文化解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等著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连续多年参与河南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和省内外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对河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实践感悟和理论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