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十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本书秉承了《文化蓝皮书》10年来一贯的风格。“总报告”、“宏观视野”和“专家论坛”等栏目注重评估形势,分析问题,预测发展,提出建议。“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个案研究”、“统计指标研究”等栏目侧重展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的年度发展动态和个案剖析。“国际文化产业”栏目介绍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探索。
由总课题组撰写的“总报告”展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总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十一五”发展的简单的量的放大,而是要有质的提升,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的动力。如果文化体制、机制、政策到位,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目标。但如果管理体制和政策缺乏价值取向和制度基础,时而收紧、时而放任,则会动摇市场的良性预期,抑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大发展”需要抓住五个重大契机。一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充分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本依据。二是参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攻方向。三是加速培育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增长,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四是发展新型城市文化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和错位发展,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优化对文化外贸易结构,使国家软实力战略与促进文化贸易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总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需要以四个方面的认识突破为前提。一是重新认识文化在当代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二是重新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真正确立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保护人民群众依法兴办文化企业和从事文化创造、生产、销售等的权利;三是重新认识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合力共同驱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四是重新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
“总报告”认为,“十二五”来临之际,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创造新的奇迹。
章建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中国政府首席专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公约》事务部际协调机制专家,并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近年来,积极开展各项文化研究,著有《制度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经济学视野的搭建》《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文化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 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发改 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文化哲学、文化产业理论。发表论文专著若干。
胡惠林: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东森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化发展纲要》起草专家组成员,财政部中央文资办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评论》(CSSCI)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主编、《文化战略与管理》主编。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经济研究,著有《文化产业学》《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国家文化治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文化经济学》和《文化政策学》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项,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其重要研究成果“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中央决策部门所采纳。 采集 采集 采集 采集 采集
江蓝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该所副所长、所长,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2006)。学术专长为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出版专著、工具书、论文集七部,如《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合著)、《唐五代语言词典》(合著)、《近代汉语探源》、《江蓝生自选集》、《近代汉语研究新论》等;译著四部,如《汉语史通考》(〔日〕太田辰夫著)、《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日〕志村良治著)等;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序言、书评等其他学术文章三十余篇。代表作为《近代汉语探源》与《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在词汇研究方面,对近代汉语白话词语进行考释,主持并编写近代汉语断代语言词典,探讨词义演变规律与词语考释方法。在语法史方面,主要研究虚词源流、语法化问题和语言接触问题。学习和继承吕叔湘先生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同时又具有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历史文献材料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相结合的个人风格。2006年以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并主持修订《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张晓明: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财政部中央文资办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文化政策研究,参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以及中央和地方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近年来,参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研究与开发,任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和文化计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