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与创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为总报告、科技教育文化篇、社会保障篇、基础设施篇、公共安全篇及环境保护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发展现状、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2012年的走势进行了预测。 2011年,北京基本公共服务趋向标准化,城乡一体的均衡化格局初步形成。基础教育“少有所学”,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体系,学区化管理开始试点。“科技惠民”与“文化惠民”举措落实。市民“病有所医”,社区医疗标准化管理模式全面推广。市民“老有所养”,养老机构服务标准颁布,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启动。市民“住有所居”,保障性住房各项标准进一步规范。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形成。食品、药品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环保措施进一步加强。 北京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的均衡化格局虽然初步形成,但与广大市民的需求和世界城市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科技惠民”与“文化惠民”的实现路径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办幼儿园的缺口依然很大,城乡之间的社保差距尚存,流动人口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和接续还没有完全实现,核心区的交通拥堵依然严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各位专家给出了权威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庞世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财政。主持“北京政府采购政策与机制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财政补偿机制研究”“北京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案例研究”“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医药产业与医疗体制改革和谐发展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耘: 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公共管理。主持“知识市场研究”、“北京高科技企业多层次利用资本市场能力研究”、“北京非上市高科技企业股权流动市场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定价研究”、“北京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等10多项北京市规划办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研究项目,著有《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非上市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与价值评估》、《高技术企业诊断》等多部专著,先后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委宣传部系统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北京市委统战部优秀研究报告一等奖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7项。
杨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兼任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北京城市副中心专家团成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顾问。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商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长期从事城市经济、贸易经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市治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等。著有《首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研究——趋势·运营·监管·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北京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创新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北京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0多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150多篇。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施昌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慈善事业、会展经济。主持完成“政府行为研究”“金融工程研究”“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转型期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扩大民间资本在首都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研究”“北京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布局战略研究”“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首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准化研究”“北京市政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出版《信息时代》《超文本公司管理》《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以“新国展”为例》《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人文北京指引下的首都慈善事业发展之路》《北京公共服务:布局·标准·路径》《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80余篇。多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