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东西,人人怨憎却又不离不弃——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既是其受害者,又是其传颂者——只有程度或遭遇上的不同,而概莫能外。在学术研究无所不及的今天,它又或许是唯一一个,虽根植于人们内心,却游离于关切之外的对象,如影随形——这就是“污名”。
污名,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习得的“称谓之名”,也不仅仅是通行认识的“歧视之名”或“导致歧视之由”,现实中,污名的日常呈现远比我们抽离出来的认识复杂、丰富得多。污名的心理动因与日常实践、污名的应对与效应,也超出了一般社会性学习或情境性互动的范畴。从“生活政治”及其主体建构视角来看,污名是不同主体多层次共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差异的政治建构与日常实践”。
姚星亮: 1979年生,江苏靖江人。现为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作为研究助理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社会医学系访问交流,2012年被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2017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政治社会现象学、性社会学,主讲课程有“政治社会学研究”“社会心理学”“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工作”等;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哲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