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体系和政治格局正经历一场重大变革,进入一个最为活跃的变动和调整期。各国纷纷提出或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了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进而谋求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掌握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科技创新被认为是从根本上开辟增长源泉、打开增长之锁的金钥匙。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金砖国家也不例外,极具创新特色的发展战略吸引着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引领着发展中国家向前迈进。同时,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业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2017年中国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金砖国家领导人将于9月在福建厦门举行第九次会晤。科技部牵头于7月在杭州举办了第五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来自金砖五国的科技部长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专题领域合作、联合资助多边研发项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通过了《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和《杭州宣言》。
为做好2017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受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牵头召集有关专家成立了高级别专家组,并联合我国驻其他金砖国家使馆科技处、其他金砖国家科技创新研究智库,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对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金砖国家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问题和潜力,进行了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方面的国别研究和领域研究,编纂了本报告。
报告分四个部分,共收录了12篇报告。第一部分的总报告共两篇,一是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评价预测及科技创新合作现状、战略重点的分析报告;二是基于双赢战略的金砖国家科技创新优先合作领域研究报告。报告对2001年以来金砖国家的综合创新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预测了未来5年五国综合创新竞争力,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及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金砖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合作领域,为金砖各国加快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分析依据。第二部分是国别报告,对各成员国家的综合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和预测,对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对在金砖框架内的科技创新合作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领域报告,选取了数字经济、普惠金融、能源、农业四个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详细阐述了金砖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与潜力,为进一步了解金砖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了有益补充。第四部分为附录,介绍了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并对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框架下的相关文件进行了汇编。
编委会
编著人员名单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序言 加强创新合作,携手共创未来
前言 在第五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致辞
总报告
国别报告
领域报告
附录
Abstract
Contents
皮书数据库
子库介绍
法律声明
〔俄〕AlexanderSokolov(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olov) 男,1955年生,物理与数学科学博士,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终身教授,统计研究和知识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杂志Foresight and STI Governance副主编,以及Foresight杂志的地区编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工作组成员,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主持了几十个大型前瞻性项目,包括国家关键技术研究(2006年、2011年、2015年)和国家科技展望研究(2008年、2011年、2016年)。代表著作有Foresight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和Russia 2030: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ight等,代表论文有“Priorities for future innovation:Russian S&T Foresight 2030”“Facilitating EU-Russian Scientific and Societal Engagement:Joint Efforts to Tackle Grand Challenges”等。
赵锡军: 赵锡军 男,1963年生,江西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副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199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证券投资、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及中国经济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出版专著4部,主编及译著教材30余部,在各类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并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及其他政府与金融机构提供多个专题研究报告,主持和参与10多个科研项目,其中有几个课题获得中国金融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的奖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特约嘉宾和评论专家。
郭翔宇: 郭翔宇 1965年生,山东昌邑人,经济学博士。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办理专家评估委员会委员兼农林专家组组长、省科顾委宏观经济专家组成员、《农业经济与管理》杂志主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农业部和黑龙江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SSCI来源国际期刊和《光明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编著作品10余部;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6项,并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现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合作经济研究。
张仕荣: 张仕荣 1974年生,中共党员,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学秘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台湾问题、能源安全。在科研方面,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青年项目“基于自组织理论构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一般项目“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与中国的领土主权安全”。出版了《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研究》等专著3部。在《当代亚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拉丁美洲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外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与报纸上发表80多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30篇。在教学方面,为中央党校主体班次(包括省部班、中青班、地厅班、民族班)多次授课,包括国际格局、大国战略、“一国两制”、反分裂等。
黄茂兴: 1976年生,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技术经济、竞争力问题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部厅级课题60多项;出版《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等著作70多部(含合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作),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含合作)、二等奖4项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第2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人才奖励计划。2015年荣获人社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6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荣获2014年团中央授予的第1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于2014年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该科研团队所在的党支部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18年1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9月获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2019年7月获聘为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赵新力: 男,1961年生,辽宁沈阳人,航空宇航工学博士,系统工程博士后,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部原二级专技岗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原三级职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专利协调小组成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863”计划、自科基金、社科基金、攻关、标准化等国家级课题数十项,参加国家级或主持省部级课题数十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发表中英俄文论文200多篇、著作40多部。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清华大学、原国家科委、澳门中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等机构学习或工作。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国家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