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7)》由一个总报告、十二个专题报告组成。全书从广州青年的人口发展、教育与学习、价值观、身心健康、就业、参与、婚恋、消费、互联网运用、发展环境、闲暇娱乐生活、预防青少年吸毒12个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从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深入研究、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详细勾勒了当代广州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特征,真实反映了广州青年生存与发展现状。
研究发现,最近5年,广州青年人口总量减少,青年人口总体生育水平呈上升趋势,“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效果明显。在教育与学习方面,广州青年对学历的期望较高,较看重个人能力的提升。价值观方面,广州青年的幸福感较强,健康、婚姻、事业和经济基础成为广州青年判断幸福感的四大基础性标准。在身心健康发展上,广州青年亚健康状况下降、极端消极行为减少,健康隐患呈下降趋势。在就业方面,进“体制”工作是改善现状的首选,“薪酬待遇偏低”是青年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广州青年政治表达热情保持积极向上态势,社会组织参与动机多元,对自身发展需求更明显。在婚恋观方面,广州青年择偶标准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道德品质、性格和相貌;广州青年首次恋爱和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存在性别差异;绝大部分广州青年希望一个家庭生育一儿一女。在消费方面,2010~2016年广州青年收入持续增长,但消费信贷意愿有所减弱;网络支付已成为其主要支付方式。广州青年上网时间日益增长,网络语言和行为盛行,首次上网年龄趋向低龄。在闲暇娱乐方面,青年闲暇生活的内容和场所具有多样性,互联网成为青年休闲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在预防青少年吸毒方面,广州吸毒青少年初次吸食年龄偏低,吸毒者多为无业或无固定职业者,吸食毒品品种呈现多样化与新型化特征。
从整体上看,广州青年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亟须推动青年发展路径的正确规划,重视价值观培养,提升青年政治素养,拓展青年社会参与渠道,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构建良好的青年职业发展平台,创建良好的青年政策环境,打造以青年为本的服务体系。
张强: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决策、对策论(博弈论)、模糊集理论与应用、非可加测度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有8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著作5 部。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徐柳: 女,1977年3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2002年7月-2003年10月,在广东省外经贸厅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工作,任咨询业务部部长助理。2003年10月-2006年7月,任共青团广州市番禺区委副书记。2006年7月-2008年10月,任共青团广州市番禺区委书记。2008年10月-2011年9月,任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政府党组成员。2011年9月-2015年12月,任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11年1月-2012年3月兼任中共番禺区小谷围街党工委书记。2015年12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出版《WTO服务贸易法》《城市化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广州番禺青少年发展研究》《聆听星海》等著作;发表《芝加哥文化建设经验对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启示》等文章。
孙柱: 男,湖北蕲春人,现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党组成员。2001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汉族,工程硕士。2001年7月至2008年5月,历任广州市培正中学高中政治教师、副班主任,校团委书记;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历任共青团广州市越秀区委副书记、书记(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挂任梅州市大埔县团县委副书记;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兼任越秀区创建办宣传活动组组长;2010年至2011年任信宜市钱排镇北内村扶贫开发“双到”驻村干部并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兼任区扶贫开发“双到”办副主任);2012年7月至今,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党组成员(其间:2013年7月起兼任广州市驻湛江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队队长)。第十一届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王婵娟: 女,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2007年5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党组成员。2010年,任共青团广州市南沙区委书记、党组书记。2011年8月,任广州市南沙区龙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2016年1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2016年3月2日,任共青团广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副书记。
叶兴仁: 男,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曾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学校少年部部长、共青团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2016年3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2016年3月2日,当选为共青团广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副书记。2009年度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邱服兵: 男,湖北荆州人。研究生学历,工程硕士,1991年参加工作。现任广州市团校校长、广州市志愿者学院院长、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长、青年探索杂志社社长。曾任广钢集团团委书记、炼铁厂党总支书记、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曾主编《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9~2010)》、《生命在感动中成长——广州亚残运会志愿者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与青年群众工作》、《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2~2013)》、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等。主持了“广州建设志愿者之城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委托课题)、“以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体系创新志愿者培训”、“团校培训的困境与对策”等课题。
涂敏霞: 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校长(院长)、教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长,《青年探索》杂志主编。参与编写《广州青年发展报告》、《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青少年压力现状与心理调适——穗、港、澳三地比较研究》和《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与青年群众工作——广州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调研报告》等著作20多部,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21项、省市级课题25项、跨地区比较研究课题30项。
涂成林: 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兼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州市政府第三、四、五届决策咨询专家;获国家特别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州市杰出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政策、国家文化安全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省市政府委托项目60余项。获得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项和人才奖项20余项,获得多项“优秀皮书奖”和“优秀皮书报告奖”,2017年获“皮书专业化20年致敬人物”称号,2019年获“皮书年会20年致敬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