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也随着全球、区域、局部的文化生态演替而不断进化发展。

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为非遗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非遗保护政策与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非遗保护研究也在从微观到宏观、从个案到整体转化发展。

非遗保护中“重开发轻传承”“重技术轻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遗传承人话语权方面的伦理风险有所增大。因此,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的公约精神和伦理原则,坚持“双创”和“三见”保护理念,走活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非遗项目十大门类的保护工作呈现出差异化、专业化的特点。分题报告部分结合十大门类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侧重分析和回应非遗的当代传承问题。其中,民间文学专题认为,影视剧改编是民间文学当代传承的一种方式,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一个转化性利用;传统戏剧专题认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在文化变迁中戏剧传统需要重新确认,应该重视艺术和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展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思考。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专题皆认为“振兴传统工艺”为推进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活化保护,促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契机。民俗专题以外碧村乡村再造实践为例,探讨了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尊重和维护社区群体观念与利益的重建,平等重视各方意见,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2016年度热点部分,就“工匠精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非遗整体性保护模式、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依托地理优势,对非遗与粤港澳文化认同的关系、如何评价和借鉴澳门非遗保护的实践及其经验进行了初步探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