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7)》由洛阳市委党校和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本书由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部分组成,汇集了洛阳市委党校、河南科技大学和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6年洛阳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加快构建洛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洛阳文化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
报告指出,2016年,洛阳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文化艺术活动精彩不断,文化事业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力,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行业有序推进,文化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洛阳市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稳步推进,博物馆建设和文化文物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力度加大,文物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类文学艺术百花争艳,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多种形式新颖、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展示了洛阳市的文学艺术优势。
展望2017年,洛阳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为抓手,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专业艺术创作,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行业秩序,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全面落实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工作任务,推动洛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陈启明: 洛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部主任、副教授,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洛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优秀专家、优秀教师。长期从事洛阳文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独著、主编和参编10余部学术著作,主要有《河洛文化系列丛书》《洛阳知识读本》《社会信用的结构与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明读本》《洛阳文化发展报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洛阳市社科规划课题50余项。参与完成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并通过文化部验收。获市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秦华: 洛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部讲师,洛阳市优秀教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员,洛阳市哲学与企业文化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洛阳文化产业、产业经济研究。参与编撰10余部著作,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明读本》《洛阳文化发展报告》《探索与实践》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河南省市级社科规划课题30余项,主要有《洛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洛阳观赏石产业发展报告》《洛阳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研究》《洛阳民办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等,撰写资政报告《关于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关于打造文博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议》等多篇,对洛阳文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获市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时丽茹: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洛阳市哲学与企业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洛阳市优秀教师。长期从事文化、政治、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理论导刊》《湖湘论坛》及其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明读本》《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5)》《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6)》等多部著作。
刘福兴: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洛阳市河洛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洛阳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河洛文化。主编著作《河洛文化系列丛书(12卷)》《洛阳文化发展报告》《干部应用写作》《三门峡史话》等20多部,参编著作《河洛文化论衡》《洛阳知识读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明读本》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