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气候治理在纷纷扰扰中又走过一年不平凡的历程。《巴黎协定》虽然于2016年11月4日顺利生效,但通过国际合作落实《巴黎协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定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会议即将在德国波恩召开之际,气候变化政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又要和读者见面了。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简要回顾近一年来国际国内气候治理的最新进展和重大事件,强调《巴黎协定》来之不易,尽管国际气候进程之路充满坎坷,但仍要面向未来,砥砺前行。
第二部分是气候变化相关指标量化分析,绿皮书首次尝试推出了两个定量评估的指数。一是“低碳领导力指数”,以G20成员国为评价对象,从政治意愿、政策行动和实际成效三个维度,选取了十余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二是“暴雨韧性城市指数”,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及40多个地级以上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城市为评价对象,从城市适应能力指数和暴雨致灾危险度指数两个维度,分为高韧性、中等韧性和低韧性三类进行综合评价。推出指数型定量评估,其目的并不仅在于评价结果的排名,而是希望为研究和观察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聚焦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选取6篇文章,从不同侧面深入分析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和影响。例如,IPCC第六次评估有了新的进展,1.5℃特别报告备受关注,第46届全会通过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大纲,科学评估与政治进程之间不断互动。又如,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气候政策发生很大变化,特朗普总统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国际气候治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再如,在《巴黎协定》后国际气候治理的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南南合作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第四部分聚焦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选取8篇文章,对我国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影响,以及我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例如,碳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2017年即将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在具体实践中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又如,国家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和适应性城市试点以来,试点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取得新的进展,需要总结经验和推广应用。再如,随着共享单车的流行和一系列相关管理政策的出台,低碳交通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
第五部分设立了“一带一路”专栏,选取5篇文章,从不同方面探讨加强国际气候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例如,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气候风险,探讨防灾减灾的国际合作,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等。2017年5月,中国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引起全球瞩目。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也将大有可为。
第六部分“研究专论”选取了5篇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例如,2022年北京将主办冬奥会,会面临哪些气候风险,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2017年9月,我国主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土地沙漠化联系密切,需要协同治理。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之一,其适应气候变化经验值得借鉴。
本书第七部分附录依惯例收录了2016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供读者参考。
刘雅鸣: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曾任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水文局局长、人事司司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