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我国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大特征就是,临空经济与城市群区域发展关系日益紧密,以航空枢纽为核心的临空经济是外向型特征明显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区已经成为城市群区域接入世界的重要节点,成为实现区域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临空经济区在推动城市群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重点围绕临空经济与城市群区域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临空经济指数”的构建、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智慧绿色机场建设。总结了国内外典型代表意义的临空经济区、纽约机场群、通航小镇等建设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做法。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对贵州、成都临空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本书重点研究了京津冀机场群协同发展问题,提出北京新机场在北京“一核两翼”空间格局中要以服务于雄安新区为战略转型的核心,通过联动京津冀三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基于此,本书提出将北京新机场命名为“北京雄安国际机场”的建议。本书同时还对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建设临空特色小镇、四条航空走廊、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区、北京城市中央公园、国家动物园、京交会永久会址等重大项目进行了策划研究。
本书提出,临空经济是总量经济、流量经济、质量经济的典型代表,临空经济将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逐步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临空经济正在加速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能够推动区域间产业融合与市场融合,能够优化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能够为区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试验场;临空经济成为区域实现双向开放的新通道,正在成为城市之间互动融合的平台,成为区域之间双向开放的平台,将对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秦坚松: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秘书长。从事城市发展和城市群研究近十年,主持多项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主持或参与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战略规划、奥运功能区产业规划及“十二五”规划、北京市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重大课题研究。
连玉明: 博士、教授。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2001年,创办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功能区发展规划首席规划师、北京奥运中心区环境建设总规划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顾问。提出的“城市价值链理论”被誉为世界三大竞争力理论之一。代表作为《城市的觉醒》《城市的战略》《城市的智慧》“新城市主义三部曲”等。 2014年,创办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任贵阳市委市政府首席战略顾问、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数权法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为《块数据》《数权法》《主权区块链》“数字文明三部曲”和《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No.5)等。主编出版的《数典:大数据标准术语体系》和《大数据百科术语辞典》是全球首部全面系统研究大数据标准术语的多语种智能化专业工具书。 现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朱颖慧: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群与区域一体化、城市公共管理、特大城市人口发展、文化战略、基层党建等方面研究。曾主持多项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主持了SARS公共卫生安全应急联动机制、奥运期间公共卫生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奥运期间大型商业场所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汶川大地震应急救援、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指标体系、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重大课题研究。 主编、出版了《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奥运模式》《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1》《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2》《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3》《中国社会管理蓝皮书No.4》《昆明提升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昆明城市综合竞争力对比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