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共同支撑并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基础上,对北京市、广州市、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公民进行了调查测试,验证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科学性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的合理性,并持续性支撑了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本书理论篇与专题篇汇集了多位科普专家在科普事业发展不同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经验,力求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最新的依据,为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提供理论支撑。
陈雄: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科普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科学技术普及和科学传播活动的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主持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南南合作基金项目“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2年),参加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课题编号:2010CB9558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12BAC20B09)、“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并承担了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的调研任务“十三五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领域研究”等。
马宗文: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科普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过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方法研究”(2012年)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公众获取科普知识主要途径和渠道研究”(2015年)等研究工作。参编过《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4)》、《健康科普——人际传播的实践艺术》等著作,发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等论文十余篇。
刘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与评价、科普评价、企业杠杆率同企业长期产出关系。
李群: 1982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临清人,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二级)、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发展智库理事长、中国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连续担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成员,科技部、中组部、人事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有关领域的咨询专家,教育部硕士学位点评审专家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首席科普专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委)、《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科技论坛》(编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生态发展、林业生态评价,以及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林草业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咨政建言报告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等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1项,构建了一些学术创新模型,例如L-Q灰色预测模型、扰动模糊集合和评价模型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版专著6部,其中《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主编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北京科普蓝皮书、生态治理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生态发展蓝皮书、低碳发展蓝皮书、文旅大数据蓝皮书等7部蓝皮书;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理论文章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完成了国家和部委交办的多项研究任务,发挥国家智库成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到中央首长及中央领导的批示20余次,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有力借鉴,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曾获得省部级青年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妇联优秀论文一等奖、特等奖,中国社科院信息对策研究成果近20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奖励。2016年获得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联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