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七份报告。
今年的《报告》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报告》的主题——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第二部分介绍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的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提供了碳金融市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为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综合研究;第五部分对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第六部分提供了中国和国际能源、二氧化碳方面的最新数据。
今年的《报告》主要关注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总报告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处于“被引领”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上受制于美欧地缘政治,即使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在国际上发言权仍然很小;在经济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G7、世界银行以及各种条约的限制,特别是在气候治理上,中国一直被动地处在从属地位,被指责被批判,被外部压力要求改善环境、加大减排力度。中国也没有过于主动要求如何改变这些规则和条约。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引领”,实际上反映了近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领导人全球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报告》的第二部分——“碳市场”首先介绍了全国ETS的设计以及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的运行情况,提出了促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与节能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协同措施。其次介绍了湖北碳交易试点价格稳定机制及其评估,指出湖北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碳价格稳定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一,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总量难以确定的问题;第二,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初步发挥作用,避免了企业微观层面配额严重偏离;第三,湖北碳交易试点碳价格总体平稳,配额投放和回购、涨跌幅限制等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报告》的第三部分——“碳金融”简要介绍了全球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分析了碳远期现货产品的市场效应,提出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可以借鉴的四点启发:第一,明确定位远期现货市场,提高碳市场的价格效率;第二,培育完善碳市场参与主体链;第三,分析碳市场风险特征和风险度量技术,防止市场过分投机;第四,完善碳市场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报告》的第四部分——“绿色低碳发展”从环境税、财税、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几个城市低碳建设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低碳发展驱动因素和政策效果。
《报告》的第五部分为案例,主要介绍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项目的林业碳汇案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建设情况。
《报告》的第六部分为附录,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能源、碳排放方面的数据。
王波: 法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利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利兹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曾任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客座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气候变化政策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国际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技术转让政策、中国外交、美国政治与外交、中欧关系等。著有《美国石油政策研究》等专著,在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社科资助项目“‘行业减排方法’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履行自主减排承诺的可行性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问题及中国的对策研究”等。
薛进军: 经济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附属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战略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湖北经济学院“楚天学者”,《新加坡经济评论》、《经济科学》(日文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特约编辑,《中国经济研究》(日文版)等杂志编委,以及一些中英日文学术刊物审稿人。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讲师,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福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等。近著有China’s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co-ed.,Springer,2013)、《不平等的增长——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日文版,日本评论社;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低碳经济学》(编著,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英文版,World Scientific,2013)、自2010年起主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Energy Policy、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Asian Economic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经济科学》(日文)、《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有英文、日文、中文论文多篇。近期主持和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国教育部、挪威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有关中国经济、收入分配、环境经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等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赵忠秀: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贸易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担任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联席理事长、国际金融论坛(IFF)第五届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宏观研究人才库专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全球价值链。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管理世界》、《发展经济学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著作、蓝皮书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美国、挪威等国际合作课题多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戴彦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兼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等。 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发展战略以及节能方面的规划和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
孙永平: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入选人员。社会兼职包括“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专家库成员、中国“双法”学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理事、中华发展经济学会理事。 在《经济研究》、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经济评论》、《南京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China Economis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软科学、英国繁荣战略基金(SPF)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武汉市(第1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