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除总报告外,分为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华文教育篇四个部分。
华侨华人与民心相通篇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在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东南亚的案例中发现,尽管华侨华人与当地居民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在长久的往来中,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妈祖信仰、中国民族舞蹈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向外传播。尤其是侨领,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华人与贸易畅通篇探讨了华商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到人口、汇率、交通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东南亚华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与华商网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畅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新生代移民作为一国沟通内外的桥梁,在推动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双边贸易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华侨华人与政策沟通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关侨务政策与对外政党交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侨务工作面临新移民数量增加带来的挑战。要在把握新侨特点的基础上,创新侨务思维,用更宏观的视野面对华人社会,以侨务公共外交开拓新侨务。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中国大陆之外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华人政党,积极响应并参与推动中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华文教育篇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华文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挫折,当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非合作的日益密切而走向复苏。缅甸的华文学校有百年的历史。缅甸的华侨华人通过各种方法维持缅甸华文教育在波折中延续至今,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原因,缅甸的华校都面临学校、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希望与挑战并存。对东南亚华裔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掌握了多种语言,其中居住国语言占据主导地位。东南亚华裔学生较为重视学习普通话,对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游国龙: 游国龙 男,籍贯台湾台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心理文化学理论。
贾益民: 1956年10月16日生,山东省惠民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比较文学与文艺学、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侨务公共外交等。论著有《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专著)、《文学理论》(高校教材,副主编)、《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论文集,副主编)、《语言与文化论集》(主编)、《中文》(海外华文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共48本,主编)、《华文》(柬埔寨华校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手册共36本,主编)等。 科研项目包括: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外汉语教材编写及研究”;2.国务院侨办、国家汉办“海外华文教材编写”项目;3.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华文教育学”;4.国务院侨办“多媒体华文教学光盘研制”项目:《中文》《汉语》等。1987年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88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陈文寿: 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区域史、华侨华人与侨务政策、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移民与国际关系。
庄国土: 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研究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和交叉学科)召集人,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学报》编委和《南洋问题研究》主编。主要从事华侨华人研究、亚太研究和中国-东南亚关系研究。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份研究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