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商务部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并在当年颁布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录。2011年,为了进一步促进“老字号”的成长,商务部又颁布了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老字号”企业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特色产品、服务,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这些“老字号”企业有什么长寿秘诀?其秘诀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还是文化底蕴?它们的发展是否一帆风顺?曾经遇到过什么问题?它们在今后能否长久地存活下去? 本书认为,“老字号”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相当价值的品牌,同时具有鲜明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这些因素可以视为“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们曾经让“老字号”企业长久地活下来了。如今,“老字号”要想长期地活下去,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持续整合和日益创新这两者,突破一个个发展瓶颈;同时,实施价值链管理,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核心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发展战略、优化核心业务等问题,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老字号”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应该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价值链管理。 本书是第一本“老字号”蓝皮书,介绍了中国“老字号”企业近几年(2008~2011年)的发展,参与撰写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及部分高校、学术机构、企业。全书除了总报告及综合篇外,还包含“8个省市”、“4个行业”、“7个维度”、“14个案例”和“3位掌门”等内容。“调研篇”总结了天津、云南、重庆、辽宁、浙江、上海、广州、北京8个省市的“老字号”企业发展状况,“行业篇”对酿造、医药、服装鞋帽和饮食4个行业的“老字号”企业作出了分析,“观测‘老字号’篇”从企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政企关系和公司治理等7个维度对“老字号”企业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分析判断,“案例篇”回顾了14个“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历史,“精英人物篇”分享了3位“老字号”企业掌门人的成长历程。最后,本书还收录了商务部认定的两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录。
丁惠敏: 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专家库专家、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继焦: 男,1966年生于海口市。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B类组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香港)营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和第16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2008年)世界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1996年10月~2004年12月,已主持或参与了20多个营销和管理咨询项目。2005年1~10月在马来西亚从事城市就业和创业问题研究工作。曾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企业有:Motorola、Microsoft、HP、GE、Philips、Heidelberg、Epson、Mckinsey、美国乐泰、中国移动通信、用友集团、实达集团、上海三菱电梯、长城润滑油、南孚电池、华晨汽车、东阿阿胶、北京电信等。曾访问过意大利、德国、日本、印度、泰国、缅甸、圣马力诺、梵蒂冈、伊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曾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1个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2个研究课题,参与过意大利环境国土部、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等资助的8个环保研究项目。已用中文发表26部论著、200多篇论文,已用英文、日文、法文等发表4部论著和10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行为和经济现象等的人类学解释。著有《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1999)、《价值链管理》(2001)、《数字化管理》(2001)、《分销链管理》(2002)、《成功的品牌管理》(2003)、《战略营销》(译著,2004)、《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2004)等。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研究员。近年来,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带领国内一批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如《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探讨》《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企业人类学:从社会结构看经济行为》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联系电话:010-84121531。 传真电话:010-68421864。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