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应当以民生进步加以衡量。考察民生需求主要在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其间蕴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诸方面发展。2000~2016年,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民生消费需求数据人均值持续稳步增长。2016年居民总消费为2000年的6.13倍,物质消费为5.65倍,非物消费为7.27倍。非物消费比重明显增高5.46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出现较大升级变化。居民总消费、物质消费、非物消费地区差逐渐缩小,居民总消费、物质消费、非物消费城乡比逐渐缩小。“不平衡的发展”在民生领域多有改善。
但是,居民消费率从35.91%明显下降至32.37%,“十二五”期间略有回升。尤其应注意,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明显低于财政支出年增4.08个百分点,而居民积蓄率从22.57%持续明显升高至28.44%,反过来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加重。
刘婷: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文化人类学,代表作《民俗休闲文化论》,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哈尼族异地搬迁与社区重构研究”、西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全程参与研创“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合作发表《面向协调增长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十五”以来分析与“十二五”测算》《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发展空间——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与共享为目标》《各省域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增长空间——基于需求与共享的测算排行》等论文和研究报告,参与组织撰著“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年度报告,负责人员组织和撰稿统筹。
魏海燕: 云南省政协信息中心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传媒信息分析研究。
王亚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文发展研究与评价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主要学术贡献有:①1985年首次界定“口承文化”概念,随后完成系统研究,提出口承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渊薮,成文史并非文明史起点;②1988年解析人生仪礼中“亲长身份晋升仪式”,指出中国传统“政亲合一”社会结构体制和“天赋亲权”社会权力观念;③1996年开始从事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提出“高文化含量”的“人文经济”论述,概括出中心城市以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④1999年提出“现代中华民族是56个国内民族平等组成的国民共同体”和“中国是国内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论点,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⑤2006年以来致力于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体系研创,相继主编撰著《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年起)、《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2013年起)、《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5年起)、《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6年起)、《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8年起)、《中国健康消费与公共卫生投入双检报告》(2018年起),2019年起新增《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检测报告》《中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检测报告》。
刘杰: 云南省商务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会长,云南省商贸流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内贸易、市场体系建设、居民消费、商贸流通。牵头承担云南省消费市场、省际贸易监测体系设计与建设。主编出版历年《中国—南亚商务年鉴》和《云南商务年鉴》,主持承担并完成《云南省消费市场商品本土化发展研究》《云南省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调研报告》《云南省商贸流通行业报告》《云南省商务系统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建设“十三五”规划》《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规划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