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首次发布。《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与前一本相比有四个特点,一是对金砖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经费、专利、研发人员等31个三级指标进行了逐一的测算和分析。二是分析测评的国家范围扩大到了“金砖+”中的非金砖国家。它们与金砖国家发展状况相似,可以携手“共商、共建、共享”。三是考虑到农业的重要性,推出了三篇专题报告。四是参与编写的外籍专家更多。
报告认为2001~2017年金砖五国创新竞争力均有所提升,其中,中国的提升幅度最大,巴西紧随其后,印度、俄罗斯、南非提升幅度缓慢。估测到2030年,五国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将持续增强,五国综合创新指数及其31个三级指标增长率将呈现分化态势。“金砖+”国家科技合作与发展的优先领域包括信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和新材料,先进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空间(航天系统和天文观测),运输系统,能源效率和节能,核能,可再生能源,矿物质勘探、开发和开采,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灾难管理,水资源,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农业,医疗保健与医药,生物技术。
近年来,金砖国家农业发展环境大幅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投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增长,农业产出增长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供给能力持续提高,农业合作不断深化。根据2009~2018年的数据,与农业科技强国相比,金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逐年缩小,但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商业环境、生态可持续性、科技成果产出和农村生活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金砖国家应全面扩大农业合作与交流,提升农业技术合作收益,调整绿色农业生产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园和孵化器在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支持,并借助其形成若干联通全球、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金砖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五国中,中国领跑半导体照明科技创新与应用,俄罗斯、印度、巴西发展增速明显,南非相对滞后。
报告认为,巴西国家创新体系较完善,为巴西科技发展提供了支撑,但面临社会不平等、多数工业活动缺乏创新、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科技政策应符合本地实际,增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并确保创新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融合。俄罗斯2010年以来的科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现新科技政策确定的关键发展目标仍具挑战,建议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经费,鼓励企业创新活力等。2017~2019年,印度启动了国家创新发展与治理等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进成果转化和军民科技融合,优化科研环境,国际科技合作稳步推进,科技创新稳步发展。2015~2019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继续稳步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显著。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密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科技力量。南非科研体系开放程度高,科学创新产出在金砖国家中排名靠前,但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先前设定的目标,人才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需求,建议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等。
黄茂兴: 1976年生,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技术经济、竞争力问题研究,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部厅级课题60多项;出版《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等著作70多部(含合作),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作),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含合作)、二等奖4项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第2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人才奖励计划。2015年荣获人社部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6年获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荣获2014年团中央授予的第1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于2014年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该科研团队所在的党支部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18年1月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9月获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2019年7月获聘为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赵新力: 男,1961年生,辽宁沈阳人,航空宇航工学博士,系统工程博士后,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部原二级专技岗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原三级职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专利协调小组成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863”计划、自科基金、社科基金、攻关、标准化等国家级课题数十项,参加国家级或主持省部级课题数十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发表中英俄文论文200多篇、著作40多部。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清华大学、原国家科委、澳门中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等机构学习或工作。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国家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