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3)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使其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新蓝图。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策布局篇、碳达峰碳中和篇与实践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总报告,主要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进展、发展态势、重要举措、主要成效、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未来要持续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报告回顾了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在减污降碳、自然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同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国际合作。

评价篇,主要结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从绿色发展、自然生态高质量2个结果维度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4个路径维度,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6类30个评价指标,并采用CRITIC和线性加权法对2011~2020年全国和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各省(区、市)受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发展维度来看,两个结果维度指数平稳增长,部分路径指数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总体趋势向好,但各省(区、市)不同维度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弱势维度。

政策布局篇,主要聚焦若干政策专题,重点研究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布局,探讨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根源与法律功能。同时,相关专题报告还对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农林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垃圾分类智能化的政策动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着力推动农业减量化、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经营能力、加强林业碳汇体系建设。政府应增强居民智能化风险感知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作化解智能化风险机制、推进规避智能化风险政策实施。

碳达峰碳中和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双碳”背景下建筑行业政策与木结构建筑发展、林业碳汇潜力与发展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内容。政策表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以及城市更新是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行业发展方向。具体操作层面,可通过调整森林结构、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加强抚育管理、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等具体措施挖掘林业碳汇潜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生态产品价值则要通过明确激励森林增汇、探索碳汇补偿、引入市场机制等来实现。

实践篇,主要通过家居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情景规划研究及龙游县林业碳汇“点碳成金”等具体案例来诠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实践表明,家居材料绿色改性与集成复合、定制家居三维数字化设计与虚拟展示等技术集成与示范,能有效满足“双碳”战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2030年土地利用情景规划研究表明,协调发展情景下的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龙游县则围绕“双碳”目标,通过管理模式及理论创新,着力推进森林固碳增汇、增强森林保护稳汇、开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总体而言,本书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战略方向、重点任务、政策布局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力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