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国家建构与认同:理论与实证

国家认同是与国家相始终的重要社会现象,是人们将自己的身份自觉归属于国家的一种心理,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具有持久的爱,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社会意识。国家认同是人民与国家建立关系的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种合法性既能在艰难险阻中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国家,亦能在顷刻间摧毁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然而国家这种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体,其建立与瓦解的过程从来都是以无数人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极具文化特性的国家认同往往弥漫着硝烟,其内在蕴含的政治性使其与世界的和平与战争息息相关。

民族国家时代,国家成为民族的表达形式,二者互为表里。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张力却始终存在,突出体现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方面,即:国家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旗帜积极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排斥民族主义,以维持国家的安全稳定。

民族国家建构以民族(国族)为基础,而民族又以文化为核心。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可以按照不同的认同标准不断地分化组合,从而使国家建立在一个变动不居、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之上。这是现代民族国家具有不稳定结构的根本原因。由此,各类民族矛盾与冲突以宗教仇恨与暴力、现实利益博弈与民族情感纠葛等形式不断显现,使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

事关“民族利益、情感及尊严”的民族集体身份认同禁锢了一个个独立个体的思想自由。这种以文化特别是宗教为内核的粗糙的人群分类标准,忽视了人类具有的普遍共性及其他重要身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分解和塑造着相互对垒的文明单位,催生了这个世界的暴力,成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动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针对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礼拜者的暴力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聚焦我国西北边疆,探讨当代国家认同与建构的基本理论和路径。首先,从国家的起源出发,探讨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及其历史脉络。其次,在中国与西方、当代与古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对比中,强调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这是源于民族性及经验性政治合法性的要求),同时汲取全人类的经验和智慧(这是基于“人类大体上一样”的信念)。本书主张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以宽容的态度超越狭隘的、挂一漏万的单一文化身份对“自我与他者”的区隔观念;以超越中西标签式或意识形态对立的包容性思维,探索国家建构与认同的本质及其规律,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国家认同理论。最后,以社会主义文化及公民身份建设为重点,对全面加强党的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进行了探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