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

近年来浦东新区不断推进城乡治理的变革与创新,深入推进城乡善治,既有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又有细致的专业分工,既鼓励各自分散创新,又注意保持协同共治,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浦东新区始终明确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及其制度机制,通过分类施策提升社区治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打造协商共治的良好氛围;满足美好生活需求,提升社区生活服务品质,补短板、增供给、上水平,增强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区……这些具有超大城区特色的社区治理实践经验,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为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机制创新引领善治方面,浦东新区出台“激励关怀15条”,力求从选人用人、职业晋升、关心关爱、激励褒扬等方面进行制定和规划,探索打造各有激励、梯次发展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体化格局。针对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难、经营难等问题,浦东新区通过党建联建实现组织统合,建立浦东新区首家个体户登记疏导点,促进个体工商户有序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精细化治理的大背景下,浦东新区围绕“党建+治理+服务+公益+文化”的思路,打造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不断探索国际社区治理新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中,浦东新区逐步形成“党建引领”与“兴产善治”的治理亮点,基本实现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相融合。针对市郊地区的“经济薄弱村”难题,浦东新区以“农业龙头企业撬动乡村产业振兴”为特色,全力做好“产业+”大文章,从经济薄弱村迈向了可持续发展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也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内生动力。

在场景规划拓展善治方面,浦东新区多措并举推动“物业进村”,探索城郊接合部农村治理新路径,打造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通过搭建“50米视界”,浦东新区创新盘活空间存量,在发挥党建组织引领作用、激活居民参与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以及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四个方面向社区善治迈出了重要一步,成功打造出社区治理的第四空间。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浦东新区持续强化数字赋能,设置多个智能化应用场景,依托“1+3+X”架构,将单一的应用场景汇集成综合性的应用场景,在整体筹划、场景应用的可持续、基层减负增能和多元主体协同中持续发力。针对开发建设期间建筑工人的临时居住问题,浦东新区试点规划大型建筑工人临时集中居住设施(以下简称“大临设施”),致力于为建筑工人提供安全、舒适以及文明的居住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建筑工人集中临时居住新形式。

在多元协商深化善治方面,浦东新区在城市规划中探索“以建促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培育社区规划师团队,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流程,保障了社区项目的顺利落地与运维。针对社区“封闭治理”中的治理缝隙、服务盲点等问题,浦东新区探索全新的“1136”党建引领街区治理体系,打通社区治理的围墙,促进街区内的商户、居民和社区单位多方主体沟通协商,实现共建共治共融共享。为了激活居民治理能动性,浦东新区通过小微治理积累实绩带动居民,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拓宽社区治理源流,建立起居民治理能动性的自我强化和持续焕活机制,实现超大型城市老旧小区的再生治理。面对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浦东新区构建起自治共治、多方合力、资源共享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努力打造儿童友好城区的浦东新区示范样本。除了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浦东新区也注重办成群众一点一滴的小事,探索实施党建引领“微光行动”,以小事入手促进居民群众交往交融,促进楼组治理的组织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有力筑牢了超大城市治理的稳固底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