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试图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报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生态城市建设视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针对今天中国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报告》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了“法于人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思想,提出了浅绿、中绿、深绿“绿色发展三阶段走”战略和“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四轮驱动,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思路。 《报告》遵循生态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理念与建设标准,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生态城市“绿色发展三阶段走”战略,用“核心指标+扩展指标”的评价指数体系建立了动态评价模型。本《报告》评选出了生态城市健康发展115强,以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景观休闲型、绿色消费型、综合创新型等特色发展城市50强,并提出了“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的梯次推进新路径。在分类评价中,引入建设侧重度、建设难度和建设综合度等概念,使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指导性、咨询性更强,也更具操作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四轮驱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职能、责任与义务,群策群力建设美丽的生态、宜居城市,引领中国城镇的绿色、健康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绿色发展 分类评价 分类指导
康玲芬: 女,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自然地理学博士。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兼职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刘举科: 男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兰州城市学院原副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孙伟平: 博士,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哲学》杂志主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胡文臻: 1963年11月2日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林产工业联合会杜仲产业分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副会长,特约研究员,博士。特约研究员。擅长以哲学思考研究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合作研究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2013)、(2014)、(2015),引导城市管理者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获得2015全国优秀皮书二等奖。合作研究主编《杜仲产业绿皮书·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2013)、(2014-2015)。合作研究“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杜仲橡胶新品种培育种植)”项目并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列入201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出版专著《第一层级复合产业哲学——以杜仲橡胶资源培育复合产业研究为例》。在核心期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发表论文《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常国华: 女 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博士。